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其谥号为“仁”,足可见后世对他的敬重与推崇。
中国历史上,被上庙号和谥号为“仁”的皇帝,无一例外均是有着一番作为的明君,比如北宋时期的宋仁宗赵祯,以及后来的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都是能够施行“仁政”的皇帝,并且均开创了一代盛世。这种非常符合儒家传统思想理念的帝王,也备受人们的推崇与爱戴。
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朱高炽,为后世敬上“仁宗”的庙号,也是对其一生施行仁政,政绩卓著的赞扬。而明朝在朱高炽统治时期,的确得到了极大的休养生息,国力也蒸蒸日上,进而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就曾临危不乱,率领北京一万守军及城中军民,抵挡住了李景隆数十万大军的进攻,从侧面影响到了“靖难之役”的最终结局;而在朱棣在位期间,朱高炽辅助朱棣治国,并且在多次监国之中,很好的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为朱棣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尽管朱高炽在位时间只有一年,但是他上接“永乐盛世”,下启“仁宣之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所以享有极高的历史评价。
实际上,朱高炽的“仁”,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也正是因为他的“仁政”,使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朱元璋早在朱元璋在世时期,就对于自己的这个孙子是颇为喜欢,原因就在于朱高炽从小便具有的“宅心仁厚”的品德。
朱元璋安排朱高炽与其他几位藩王的世子去检阅军队,只有朱高炽回来的最晚,朱元璋问其原有,朱高炽回答道他是先要士兵吃过早饭,在进行检阅。此举不禁引得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也就此对这位具有“仁心”的皇孙是另眼相看。
事实上,在朱棣登基为永历皇帝后,在朱高炽及其弟弟朱高煦之间有过一段“储位之争”,最终朱高炽胜出,被朱棣立为太子,而朱高炽长子的身份与朱元璋的极度青睐,让其具备了绝对的法理性优势。
而在登基为帝后,朱高炽所施行的“仁政”,得到了朝堂内外的一致拥护。
首先,朱高炽非常积极处理了许多朱棣在位时期制造的狱案。
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朱高炽将朱棣在位时期被治罪流放的建文帝旧臣以及朱棣时期因为连坐的官员及其家属予以了赦免,准其回乡;与此同时,包括方孝孺、解缙等一大批被朱棣迫害的官员们、文人,进行了平反昭雪。此举极大地稳定了人心,也是朱高炽获得了更多的地主士大夫阶层的赞誉与支持。
朱高炽其次,朱高炽大力整饬吏治,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方面,不断优化官员队伍结构体系,提升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朱高炽也着手解决朱棣在司法、吏治等领域挤压下来的种种弊病,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改革,就使得朝堂上的政治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且这也是一笔重要的政治财富留给了他的继任者朱瞻基。
再次,朱高炽积极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朱高炽登基后,一改朱棣穷兵黩武的政策,让国家进行休养生息,在大力恢复国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对底层百姓给予了充分的关爱,无论是赈灾救济,还是减免税负上,都很好地减轻了朱棣在位时期强加给百姓的诸多负担,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朱高炽最后,就是朱高炽不倡奢靡的生活作风。
相较于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的节俭是没有钱给他花,朱高炽则是有钱不愿意花。
朱高炽提倡的减少开支,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念得到了朝堂上下的一致认可。特别是在他临终前特别强调:“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以至于朱高炽的献陵是明十三陵中最为俭朴的。
正是因为如此,朱高炽不仅为明朝历代皇位的继任者们所推崇,就连后来的清朝,都在《明史》中对于朱高炽大加赞赏:“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