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周读书笔记

第二周读书笔记

作者: yizhitao49 | 来源:发表于2016-03-14 03:31 被阅读0次

    11. 第八章 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 —— 玩阴招,我最喜欢了

    由于可能之机太少,公司必须通过给已经在人们头脑里占有一席之地的竞争对手重新定位来创建空当。换言之,要想使一个新理念或新产品进人人们的头脑,你必须首先把人们头脑里原有的相关理念或产品排挤掉。

    【举个例子】:


    超牛掰智能插排-YOUMO,狂甩公牛十条街!

    图片 1 简书的编辑器真是好用
    图片 2 你看连 gif 文件都能插

    具体介绍就不展开了,大家自己戳链接 。

    首先,这不是产品推广,只是一篇媒体稿,而且是德国慕尼黑一家公司的产品,还没有在中国卖。

    但是,如果他们要在中国推广的话,我一定建议他们按照这篇稿子的路子来:

    相信传统插座的鸡肋之处早就让人吐槽千万遍了,当小米都跃跃欲试想分一杯羹时,插线板一哥公牛急了,以牙还牙,用同样的互联网思维进行宣传和销售,

    (手动分段)

    然而,他们的改变打破传统了吗?答案是并没有,鸡肋还在!他们改变的只是外在和销售方式,

    (手动分段)

    而我们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为我们而造!

    这里简直是“给竞争对手定位”的教科书范本。开头一句话把节奏和情绪(很重要)先带起来,然后用“只是外在和销售方式”这几个字,唰一下就把竞争对手定位到了“传统”的那一边,

    (公牛就算了,居然连小米都划拉过去了)

    只有 YOUMO 才是真正具备“互联网”思维为用户而造的产品。

    稳!!准!!狠!!

    禁不住要起立鼓掌致意。




    12. 第九章 名字的威力 —— 基本上,我不太明白这一章在讲什么以及有什么借鉴意义

    摘抄一点鸡汤好了说不定什么时候用得上:

    名字就是把品牌挂在预期客户头脑中产品梯子上的钩子,在定位时代,你能做的唯一重要的营销决策就是给产品起什么名字。

    到如今,用懒办法起一个毫无意义的名字难以进入人们的头脑,你必须起一直能启动定位程序的名字,一个能告诉预期客户该产品主要特点的名字。

    但是,起名字不应“过头(over the edge)”,也就是说名字的含义不应过于接近产品内涵本身,像是一个通用名称,从而适用于该类别中的所有产品,而不是一个特定品牌的商标。

    起一个有分量、近似通用的描述性名字可以防止效仿你的对手挤进你的领地。好名字是长期成功的最好保障。

    由于在许多产品类别当中,各产品彼此间的区别相差无几,起个好名字就意味着销售额能相差数百万美元。

    通常,五个用得最多的字母是S、C、P、A和T,用得最少的五个是X、Z、Y、Q、和K。八个英语里就有一个是以S开头的,而以X开头的词3000个里面才有一个。

    在给人或者产品起名字的时候,不应让竞争对手不正当地抢先用你要用描述自家产品的那些词语。比如麦淇淋案例中的“黄油”一词,或玉米糖浆中的“糖”字。


    说个昨天参加沙龙听来的小故事吧,【举个例子】:


    喜马拉雅,就是那个可以听电台听有声故事听相声什么的的手机应用。在 2012 年刚出来的时候十分困难,当时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叫“懒人听书”,在应用排行上被对手挤到快活不下去了。

    当时什么办法都想过了,甚至想过改名字,也叫“什么什么听书”。因为用户一听“懒人听书”就知道是个可以听有声读物的软件,而“喜马拉雅”这个名字,用户听了不知道是干嘛的。

    但是他们老大最后力排众议不改名字。因为:

    ① 我们不光做有声读物,用户在我们这里还可以听 AA,BB 和 CC(等等)。叫“什么什么听书”之后就把自己的产品限制住了。

    ② 喜马拉雅这个名字好记,而且有“一览众山小”的意思在里面。

    再后来嘛,他们挺过了困难的时期,现在是 fm 类应用里面的老大。


    13. 第十章 “无名”陷阱 / 第十一章 “搭便车”陷阱 / 第十二章 “产品延伸”陷阱 —— 基本上,我也没太明白这三章在讲什么以及有什么借鉴意义

    继续摘抄一点鸡汤……

    永远记住,你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而宣传;或为了扬名而扬名,而是为了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占据一个位置。

    实际上打人人们头脑的根本不是产品,而是该产品的“名字”,预期客户就是用这个名字与产品特征挂上钩的。具体而言,名字就像刀尖,它能开启人的头脑,引入信息。产品有了合适的名字,就能填补空当,并且在那儿长驻。在定位过程中,走两点之间最短的捷径未必就是最好的战略。现成的名字并不总是好名字。

    由内而外的思维方式是通往成功的最大障碍。由外而内的思维方式则是最有神益的。

    人们似乎从直觉上认为产品延伸是正确的,所以唯一能抵御其诱惑的方法就是研究一下营销史上典型的产品延伸失败案例。

    14. 接上一条,道理我都懂,可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事儿正过来反过去说都行呢?

    下面这段有点意思:

    在“斯各特”案例中,所占市场份额大并不意味着公司就拥有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在人们头脑里占据的份额要大。家庭主妇在购物单上写上“恰敏、舒洁、Bounty和帮宝氏(Pampers)”这几个字,我们就能确切地知道她打算买什么产品、而“斯各特”在购物单上不代表任何东西。

    我到楼下超市去买可乐,室友让我帮忙带一瓶雪碧两瓶芬达。——成功避开搭便车陷阱和产品延伸陷阱的案例对不对?同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但是由于在搭建新梯子的时候(柠檬味汽水&橙味汽水)使用了新的品牌名称而没有躺在“可口可乐”或者“可口可乐公司”的功劳簿上,这两个品牌分别打出了自己的天地。

    但是 品牌/公司 建立起的知名度,轻易放弃真的好吗?

    比方说啊,阿里巴巴电商起家,然后这两年把业务线拓展到很多方面大家都知道,这当中有自己开发也有商业并购。当他要拓展卖药业务时,推出一个“阿里健康”;当他要进军在线旅游时,推出一个“阿里旅行”;当他要做服务器生意时,推出一个“阿里云”。用户一看就知道这个东西是阿里在做有马云爸爸的信用背书肯定差不到哪儿去。

    再比如说,小米手机做起来之后,提出一个“生态圈”的概念。之后再出任何产品,必打“小米”旗号:

    小米手环,小米充电器,小米插座,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小米空气净化器……

    (非geek)用户一看就知道这东西是小米做的(其实并不是)并且心里有数这东西比传统企业做的同类产品要好用(互联网思维嘛)而且价格不会虚高(小米手机的定位)。

    再再比如说,罗永浩从新东方出来后,无论是建立牛博网,到开英语学校,(当中砸了一次西门子冰箱),到卖手机。几乎每次都是凭借自己(自《老罗语录》积攒下来的)“老罗”这个名号和人物形象刷出一片天地。在 Smartisan T1 刚刚开售的时候,经常见到有购买者是冲着“老罗”去买这台手机的。

    再再再比如说,下面这个电影海报:

    上面除了 ① 电影名称 ② 电影上映时间 之外,只有 ③ “周星驰” 三个大字

    就这样拿星爷的名号反复刷,你还见过有别家敢这么玩儿的吗?

    这里我真没想明白,大家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周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lf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