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这吞钩即是为名利所俘,张继能有如此感叹,可见其内心是多么凛然。
世传因一首《风桥夜泊》而使张继千载留名。为此,还有很多学者文人为此首诗而写过很多篇文章。我不知道这些人是脑残还是在其他认知上的短浅,才有这么浅陋之说。
从张继留下的四十多首诗来看,其大部分的诗均是诗中精华,概括来说,张继诗的特点,不但在其形式的对仗上,还在其影射的哲理上,从更深的层次看张继的诗,可以发现,张继对生活充满着强烈的热爱之情。
古人所谓诗言志,太过片面。 诗更重要的是一种感情释放的手段与渠道,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其诗也会充满着人间烟火,读张继的诗,仿佛自己就是那执瓢舀水,切菜烹茶的小妇人。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张继天生就不是农家小子,虽然在科场上起起伏伏。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而铨选落第,只好回家务农。
野百合也有春天,张继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从张继的诗中我们能找到边塞诗的影子:
东越秋城夜,西人白发年。
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
凤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
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
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根据刘长卿的记载,张继和他的妻子都是写诗高手,可惜女人在当时是没有什么地位的,也找不到其所留存的诗,我想,他们夫妇能够得到刘长卿的肯定,应该不是凡品。
百度百科上说张继不是唐朝诗歌的名家,更不是大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 但依老夫看来,张继之诗丝毫不逊色于李杜。至于为何有此评价,老夫也弄不明白。
《唐才子传》如此描述张继:
继,字懿孙,襄州人。天宝十二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与皇甫冉有髫年之故,契逾昆玉。早振词名。初来长安,颇矜气节,有《感怀》诗云:"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间,入内侍,仕终检校祠部郎中。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亦尝领郡,辄有政声。诗情爽激,多金玉音。盖其累代词伯,积袭弓裘,其于为文,不雕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集一卷,今传。
张继的个性比较“轴”,所谓“轴”,就是有点认死理,这种人,恐怕是难以和豪门打交道的,老夫在外几十年,阅人无数,在屡次碰壁中发现,凡是富贵之人至少具有以下四人特点:一是不认死理,二是没有原则,三是脸皮能够比任何东西都厚,四是心能够比任何东西都黑。 怪不得周树人先生要说“人间直道穷”呢。张继就是这么一穷小子。即使得了个肥差:盐铁判官。却也还是穷得叮当响。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一位不想结识五侯门的人,即使做了官,也是浪费了资源,可惜可惜。然而,正是这么一位考过举,当过兵,做过官,然后两袖清风的托体同山阿的清廉之士,才让老夫不忍随便停下笔来。
云淡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
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开时不在家。
流年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
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
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
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
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微凉风叶下,楚俗转清闲。
候馆临秋水,郊扉掩暮山。
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
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
灵岩有路入烟霞,台殿高低释子家。
风满回廊飘坠叶,水流绝涧泛秋花。
青松阅世风霜古,翠竹题诗岁月赊。
谁谓无生真可学,山中亦自有年华。
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情。
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
暗滴花茎露,斜晖月过城。
那知横吹笛,江外作边声。
彩楼歌馆正融融,一骑星飞锦帐空。
老尽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鸟怨东风。
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一位愿将心变成透明的人,如果不具有高尚的品德,是断然做不到的。当下流行一句话,如果你脑袋所想的是对的,为何你口袋里没有你想要的,很多人将此句话奉为经典。而在老夫看来,这不过是对财富巧取豪夺的一种掩饰,其实,真正的人生不仅是财富积累,还应包括人品的提炼。
读张继传,令老夫难以割舍,能在财富面前不动声色之人,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