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黑鲁迅?他们居心何在?
这个问题历来有很多方面的说法。有名人说,文化说,反感说,刺痛说,说什么的都有。
其实我们在看待这种问题的时候,不妨把眼光拔高一点。用上帝视角去看,就清楚了。
注意,只是拔高眼光,不代表拔高姿态。因为在自我的心中,把自己拔得再高都不过分,但是在和别人接触的时候,就不能用这种心理去说事。人家会反感的。
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就树敌无数,或者说,基本上没有朋友吧。他是一位清醒的、孤独的、愤怒的、冷峻的、深刻的批判者。
也正因为如此,在世便和大部分人有过节。我们今天说的“黑”,在当时的文化界同样存在,只是不是这个词罢了。所以,黑鲁迅并非新时代思想百花齐放的产物,而是一项传承。
中国文人讲究的是温文尔雅,大度包容。大家都认为这是来自于孔夫子的礼,可其实这种态度正是孔夫子最讨厌的“乡愿”。而这种拉帮结派,你好我好的乡愿情节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中实在太过强大,导致了整个社会都对不遵从“乡愿”的人怀有恶意。
孔夫子痛骂乡愿,但是后人不提这茬,只学董仲舒,二程一朱,王阳明的“新儒学”。所以孔子这个万世之师虽然被抬得很高,其实他的学问和当世儒学相差甚远,但是一到批判儒学的时候,这老头第一个就被拖出来背锅。
圣人可不那么好当。
看清楚社会乡愿德行的聪明人很多。如道家的老子,他反正觉得这社会是没救了,骑着牛就走了,冷眼冷心,只留下一部《老子》给你们自己去琢磨。而庄子则不同,庄子同样看清这社会的糊涂乱象,不愿意插手管理,但是他是热心的,他不断指出问题,并教导糊涂人们如何修行,如何修心,如何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庄子是冷眼旁观,却有一颗热忱的心。
像不像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对社会问题、人性问题的态度上,鲁迅和庄子何其相似?但是时代的不同,让鲁迅有机会、有能力用文字来表达更多,借助新时代(当时)的报刊之类的大众传播工具,完成他真正拯救世人于蒙昧的梦想。
鲁迅也是个冷眼热心的人。
骂是他仅有的一条出路。鲁迅骂的都是现象、本质,并非针对个人。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情怀。真正要是看不过眼,大不了不闻不问,何必得罪大多数人?
这是他的骂战对象所不具备的一种高情怀,也因此才为世间大多数人所尊重。
鲁迅的地位,并不是一些不了解的人认为的那样,靠的是党和国家给的。
鲁迅凭的是本事。你以为他是个文学家,其实鲁迅是个学问家、艺术家、收藏家。很多人在读到野史之时,想着丰满他个人,把他拉下神坛,但是一是于史无据,全凭臆测,二是他们不知道,一位学问家的精神和思想,并不受日常生活、桀骜孤清的性格所左右。
如果仅仅看到鲁迅的文学,那是不了解鲁迅,更不了解文学。
他的文字只是用来揭穿、批判社会的手术刀,工具而已。鲁迅的身上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批判、敢于斗争、不留后路。他的学问和思想的价值,正在于他的直面现实。
其实如今和上世纪末比起来,大众的思维开始清晰、回归,并没有太多的人在黑鲁迅了,剩下的大多是在他的野史、艳遇、萧红关系这些世俗的传闻中翻捡沉渣,哗众取宠。
如今黑的不多了,同时,要黑也高级了,不再是简单的为黑而黑。而是确确实实被鲁迅的观点刺痛了,穿越这几十年,还被刺痛了。
他批评的那些现象,至今未曾改观,甚至还变本加厉。
至今鲁迅仍是一面镜子,照见所有当代人的丑陋和愚昧;鲁迅也是一个灯塔,指引着有良知的学问家的方向;鲁迅还是一条道路,让更多的后辈有路可走。
鲁迅从某个角度来看,就是个愤青。当时是,现在也是。
只不过当时愤青可以救国,而如今的愤青除了部分粪青,剩下的就是可能对既得利益的伤害。
而这一部分愤青,是不受社会待见的。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鲁迅退出教科书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因为这种对社会的批判和斗争,被认为不合时宜了。
至于是谁决定的,我不知道。
我也不去猜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