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发展史
Web(World Wide Web)即全球广域网,也称为万维网,它是一种基于超文本和HTTP的、全球性的、动态交互的、跨平台的分布式图形信息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上的一种网络服务,为浏览者在Internet上查找和浏览信息提供了图形化的、易于访问的直观界面,其中的文档及超级链接将Internet上的信息节点组织成一个互为关联的网状结构。
起源
1989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中由Tim Berners-Lee领导的小组提交了一个针对Internet的新协议和一个使用该协议的文档系统,该小组将这个新系统命名为World Wide Web,它的目的在于使全球的科学家能够利用Internet交流自己的工作文档。
这个新系统被设计为允许Internet上任意一个用户都可以从许多文档服务计算机的数据库中搜索和获取文档。1990年末,这个新系统的基本框架已经在CERN中的一台计算机中开发出来并实现了,1991年该系统移植到了其他计算机平台,并正式发布。
Web 1.0
最早的网络构想来源于 1980 年由 Tim Berners-Lee 构建的ENQUIRE项目,这是一个超文本在线编辑数据库,尽管看上去与现在使用的互联网不太一样,但是在许多核心思想上却是一致的。Web 1.0时代开始于1994年,其主要特征是大量使用静态的 HTML 网页来发布信息,并开始使用浏览器来获取信息,这个时候主要是单向的信息传递。通过Web万维网,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地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任意链接。Web1.0的本质是聚合、联合、搜索,其聚合的对象是巨量、无序的网络信息。Web1.0 只解决了人对信息搜索、聚合的需求,而没有解决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和参与的需求,所以Web2.0应运而生[4] 。
Web 2.0
Web 2.0 始于 2004 年 3 月 O’Reilly Media 公司和 MediaLive 国际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Tim O’Reilly 在发表的“What Is Web2.0”一文中概括了Web2.0的概念,并给出了描述 Web2.0 的框图——Web2.0 MemeMap,该文成为 Web2.0 研究的经典文章。此后关于 Web2.0 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迅速发展,Web2.0 的理念与相关技术日益成熟和发展,推动了Internet的变革与应用的创新。在Web2.0中,软件被当成一种服务,Internet从一系列网站演化成一个成熟的为最终用户提供网络应用的服务平台,强调用户的参与、在线的网络协作、数据储存的网络化、社会关系网络、RSS应用以及文件的共享等成为了Web2.0发展的主要支撑和表现。Web2.0模式大大激发了创造和创新的积极性,使Internet重新变得生机勃勃。Web 2.0的典型应用包括Blog、Wiki、RSS、Tag、SNS、P2P、IM等 [4] 。
Web 3.0
Web3.0是Intnet发展的必然趋势,是Web2.0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Web3.0在Web 2.0的基础上,将杂乱的微内容进行最小单位的继续拆分,同时进行词义标准化、结构化,实现微信息之间的互动和微内容间基于语义的链接。Web3.0能够进一步深度挖掘信息并使其直接从底层数据库进行互通。并把散布在Intemet上的各种信息点以及用户的需求点聚合和对接起来,通过在网页上添加元数据,使机器能够理解网页内容,从而提供基于语义的检索与匹配,使用户的检索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嘲。对web3.0的定义是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IIl吼net上拥有直接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Web3.0浏览器会把网络当成一个可以满足任何查询需求的大型信息库。Web3.0的本质是深度参与、生命体验以及体现网民参与的价值。
浏览器
浏览器是用来检索、展示以及传递Web信息资源的应用程序。Web信息资源由统一资源标识符( 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URI)所标记,它是一张网页、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或者任何在Web上所呈现的内容。使用者可以借助超级链接( Hyperlinks),通过浏览器浏览互相关联的信息。
浏览器内核
浏览器的内核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是渲染引擎,另一个是JS引擎。现在JS引擎比较独立,内核更加倾向于说渲染引擎。
国内常见的浏览器有:IE、Firefox、QQ浏览器、Safari、Opera、Google Chrome、百度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猎豹浏览器、360浏览器、UC浏览器、遨游浏览器、世界之窗浏览器等。
但目前最为主流浏览器有五大款,分别是IE、Firefox、Google Chrome、Safari、Opera,他们都有自己的内核。
1.Trident内核:代表作品是IE
因IE捆绑在Windows中,所以占有极高的份额,又称为IE内核,此内核只能用于Windows平台,且不是开源的。IE浏览器在2015年3月被Microsoft Edge取代。目前最新版Edge已经放弃使用Trident内核,转而使用Blink内核。
2.webkit内核:代表作品是Safari、曾经的Chrome。
开源的项目,是苹果公司自己的内核,该内核用途广泛,Android原生浏览器、苹果的Safari、谷歌的Chrome(Android)都是基于Webkit开源内核开发的。blink内核也是基于webkit研发。
3.presto内核:表作品是Opera
该内核在2003年的Opera7中首次被使用,该款引擎的特点就是渲染速度的优化达到了极致,然而代价是牺牲了网页的兼容性。
4.Gecko内核:代表作品是Firefox
Gecko的特点是代码完全公开,跨平台,在Microsoft Windows、Linux、MacOs X等主 要操作系统中使用。
5.Blink内核:由Google和Opera Software开发的浏览器排版引擎
Blink是一个由Google和Opera Software开发的浏览器排版引擎,谷歌还开发了自己的JS引擎,V8,使JS运行速度极大地提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