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006)
黄岐之
中医的药法
——“劳伤解”之“吐血”医治药方用药感悟
中医治病有“汤剂”之法,而汤剂讲究配方,有方剂学之学问。所谓“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中药之方的作用或药效是调整病人体内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化。
在上篇《四圣心源》精要(005).中医的治法》中,对药方的功效进行了小结,获得了药方施治的目的有三个主要内容:(1)袪脾湿,降胃逆。(2)清上热,温下寒。(3)扶正气,祛邪气。本文,以“劳伤解”之“吐血”医治药方用药感悟为例,深入中药功效与气机调理关系,与大家共同探讨。
“吐血”治方用药分析。
1.病名:吐血
主症:呕吐瘀血。病人零星咯吐,血见于痰唾之中或吐出的血色红鲜或紫黑成块。
2.证候:中下寒湿,胃气上逆。
胃气莫降,脏腑之血,因自口吐。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水寒土湿,中气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蓄积莫容,势必外脱。土郁而无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
血色红鲜者,则缘肺热。然始因上热,而究变中寒。
紫黑成块,皆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
零星咯吐,血见于痰唾之中者,其证稍缓。以血去非多,则气泄有限,亦中下寒湿。
3.治方
(1)灵雨汤 主治大吐瘀血
药方:甘草二钱 人参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柏叶三钱 丹皮三钱
服法:煎大半杯,温服。
(2)白茅汤 主治零星吐鲜血
药方: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茅根三钱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
服法:煎大半杯,温服。
4.用药
灵雨汤
人参:甘,平。入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中益气,润肺袪痰。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补元气,补中中益气,扶正气。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干姜: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温中,回阳,温肺化痰。用茯苓、干姜,去湿温寒。利水渗湿,温肺化痰,温中回阳,祛脾湿,助脾阳扶正气,祛湿、寒、痰之邪,温下寒。
(蜀椒:辛、大热。有毒。入脾、胃、肺、肾经。温中止痛。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若下寒更甚,用蜀椒、附子,温脾肾散寒,回阳救逆。温脾肾补阳,扶正气,温下寒。)
半夏:辛,温。归脾、胃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用半夏袪湿痰之邪气,降胃逆之气。
柏叶:苦、涩,微寒。入肺、肝、大肠经。凉血止血。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柏叶、丹皮,清金热凉血,疏木郁行瘀,清上热,祛瘀邪。
白茅汤
用人参、甘草,补元气,补中中益气,扶正气。
用半夏,袪湿痰之邪气,降胃逆之气。
用茯苓,利水渗湿,祛脾湿,助脾阳扶正气,祛湿、痰之邪。
麦冬:甘、微苦,微寒。入心、肺、胃经。清心润肺,养胃生津。茅根:甘,寒。入肺、胃经。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白芍:苦、酸,微寒。入肝经。养血敛阴。用麦冬、茅根、白芍,清上热,生津养血达郁。
五味(子):酸,温。入肺、肾经。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用五味,敛肺滋肾,助肾阳,扶正气。
(贝母:苦、甘,微寒。入心、肺经。止咳化痰,清热散结。肺热则痰湿。用贝母,止咳化痰,清热散结,助清肺热,袪痰之邪气。)
中下寒湿,胃气上逆之证,有轻重之分,“灵雨汤”“白茅汤”分治之。均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药。当温水土,清润诸法是切不可用,故见热慎用寒。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