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习能力的3个底层方法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认为,学习不是单纯地读书、上课。事实上,学习的本质是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所以,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调整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而学习临界知识,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提高决策质量。
简而言之,学习就是一个加速改变旧假设、发现新假设的过程,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那么,要想提升学习能力,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成甲老师分享了3种方法。
提升学习能力的底层方法1:反思
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而如果我们想锻炼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且准确,就必须坚持一项基础训练:反思。
有些人觉得反思就是事后的总结。这两者之间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反思的实质就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那么,为什么反思能提升学习能力呢?这里有2个原因。
原因1:反思有助于我们发现知识误区。
人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智。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就做出反应,而且一出现相似的场景,就会自动采取相似的行动。
这种不假思索的反应,往往缺乏深入思考,而且容易让我们失去发现新的解决方法的机会。反思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写日记的方式,放慢思考过程,重新审视当天做过的决定,发现错误,矫正行为。
原因2: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在反思的时候,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和审视过往经历,将生活中的其他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重新组织,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反思的过程中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1. 我过去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2. 有其他人在这件事情上做得更好吗?
3. 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反思的好处非常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训练反思能力呢?成甲老师分享了3种方法:
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最开始写日记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觉得没有太多可以反思的事情,因为我们错误地认为:只有大事才需要反思。可是,决定我们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的,却是一点一滴的小事的积累,像临场发挥、沟通的技巧以及心态的调整等等。
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个个小细节的反思来提升自己。
方法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生活有时候看似平淡重复,但这些不起眼的重复中藏着启发性的案例,我们需要的是解读的能力,尝试去把自己的生活“案例化”,把生活的素材和个人的经历重新解读,就可以产生新行为。
方法3: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人的进步和行为的改变,往往源自反馈。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就不会主动去做改进。而反思日记可以帮助我们把反思的频率强化到每天都发生,从而把成长的经验一点点积攒起来。
那么在写反思日记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点呢?
第一, 反思时,记下当时的感受、情绪和思考,而不是单纯地记录事情的结果。
第二, 把一天遇到的事情进行分类,然后依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思考,督促自己挖掘出过去没有注意到的环节。
我们可以参考书中列举的名叫佐藤传的日本人的做法,他把每天的生活分成了9个格子来记录。
[if !vml]
[endif]
在写反思日记的过程中,不需要求自己一蹴而就。或许最开始只是单纯地记录事件,然后记录感受和情绪,进而再深入思考和反思。一步一步来,让自己养成习惯。
最后,你会逐渐发现,人与人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对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提升学习能力的底层方法2: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
有些人会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自己都还没有专业级水准,怎么教别人呢?其实,“以教为学”看似是“教别人”,但它对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有3个隐藏的价值:
第一, 为了给别人说清楚,我们会逼着自己主动探索,把问题想明白。如此一来,就可以主动发现知识阻塞,并进一步打通。
第二, 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复述知识的过程,这有助于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和认识。
第三, 在教学的过程中,别人会提出疑问、质疑,这样的互动和交流,会让我们看到自己忽视的问题,从而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好“以教为学”呢?这里有两个技巧:
技巧1:备课时,不能知道什么就讲什么,而是要主动查阅资料,为讲清一个问题大量搜集资料。
例如,成甲老师曾经受邀开设一门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新课。当时,他对该领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但他接受了这个机会。他把市面上相关的书籍都买来了,而且还把网上所有相关文章都看了一遍。
结果,3小时的课程花了他3个月所有的业余时间来准备,但是讲课的效果非常好。通过这次课程,他成功完整地构建了整个知识管理的框架体系,提高了自己学习的深度。
技巧2:备课时,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反面案例。
当我们成为“教师”的角色,我们会找很多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言论,但是,有一样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反对的声音”。了解那些反面的案例,或者是别人质疑的言论,可以有效地跟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了解自己原有知识的局限性。
提升学习能力的底层方法3:刻意练习
曾经有个广为人知的“1万小时天才定律”激励过无数人。
“1万小时天才定律”出自美国畅销书作者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因为他们天资过人,而是他们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可以从平凡变成卓越。
这个理论看起来激动人心,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格拉德威尔的“1万小时天才定律”其实是引用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一书,但他只强调了“1万小时”,而忽略了埃里克森提出的重要部分。
埃里克森认为,天才型的专家确实可以被训练出来,但并不是“只要训练够1万小时,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
真正的“刻意练习”并不只是单纯的练习时间的积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那什么是“心理表征”呢?心理表征指的是,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
例如,下象棋的时候,一个新手看到的是车、马、炮,而一个大师看到的却是棋局走势的策略。这种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就是心理表征的差别。
简单来说,“心理表征”就是把一切都内化于心了。
例如,我们用电脑盲打速度很快,但如果不让我们看键盘,说说H在哪里,我们可能会有点懵,这就是因为打字已经熟练到成为我们的“心理表征”了,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思考。
所以,刻意练习就是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练习,形成心理表征。具体而言,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刻意练习,来学习临界知识呢?
第一, 对基本的核心知识进行刻意且持续的大量专注练习。
例如,对一些基本的概念、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直到把问题弄明白。
第二, 把核心知识彻底吃透之后,和其他相关的知识组成一个新的知识单元,进行整体的使用。
例如,刚学习游泳时,我们会单独练习呼吸、打水等等,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基本的技能,组合起来就能学会游泳,学习亦是如此。
第三,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经过第一和第二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认知框架把知识联系和整合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