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过河卒子,就只能一往无前。
村上春树:天气有时会太热,有时太冷,有时又太阴沉。但是我还是会去跑步。我知道,假如我这一天不出去跑,第二天大约也不会去了。人本性就不喜欢承受不必要的负担,因此人的身体总会很快就对运动负荷变得不习惯。而这是绝对不行的。写作也是一样。我每天都写作,这样我的思维就不至变得不习惯思考。于是我得以一步一步抬高文字的标杆,就像跑步能让肌肉越来越强壮。
运动起来,写越来。
女朋友炖了只鸽子,加了些西洋参,虫草,红枣之类的东西,说熬夜的人要补补。
我不信这些材料的效果,相对于中药材,我更相信经过临床检验的医药,更相信每年一次的体检。我自己以前就卖过中药材,这些东西从收割到摆上柜台售卖中间还有很多环节,包括清洗、去水分、防虫、保持好卖相、运输、贮存等,而这些环节是没什么监管的。很多中药材虫都喜欢吃,耗子也喜欢吃,而摆在柜台上卖的这些很少有虫吃的痕迹。跟蔬菜一个理,有虫吃过的,一般比较绿色,一点虫吃的痕迹都没有的,多半就是农药的功劳了。药材肯定不敢用农药,但能达到除虫效果的,通常对人身体也没啥好处。另外很多药材去水分的过程不是在正常日常下晒干的,为了节约时间,蒸干的多,卖相不好的,还会在这过程中加上色素。
西方一直不承认中药,同时也有报道说中药材中含重金属,这些也不是空穴来风。
经常吃这些的人为啥气色好?经常吃就代表一是注重保养,二是有钱做保养。气色好真不一定就是这些药材的功劳,而很可能是这些人本身的生活水平决定的。
现在我看到的,整个中药材的市场都在不断地萎缩。
健康的养生概念:不吸烟,少喝酒,合理营养,经常运动。即使按这样的标准来操作,也只是减少了生病的概率,而不能完全幸免。比如癌症,这玩意就像上帝在抽签,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在签筒中。不管什么人,不管啥年纪,都有可能得这个病,像李宗伟这样经常运动、有专业护理团队的人会生这个病。按时检查,病了做最好的治疗也不一定能留住人,比如李咏。
人,不能挑战概率,同时也要为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做好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和经济上的准备。
吴秀波事件是小概率事件,高中同学下河洗澡被淹死是小概率事件,炒数字货币赚了上千万是小概率事件,这些事情对个人来说不可逆,一旦发生,就再也回不到过去。
竞争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谁活得更长,如果命都没了,还谈啥命运。其次,就是活的厚度。
健康需要用心经营,而厚度取决于经历和悟性。
读书也有好处,但读书也得辩证的去看,读书是经历的检验,代替不了经历本身。如果没有人生经历打基础,没有一定的阅历,很多书是看不进去的,因为会觉得就是在扯蛋。有的人,读书再多,思维还是局限在舒适区,不会有突破,说起话来夸夸其谈,空洞乏味。
相比读书,电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更加的立体,仿佛你也跟着电影也一起经历了一些事。比如对于战争的理解,我们只看书的话,看到的就是英勇、牺牲、奇迹这些字眼以及一些冰冷冷的伤亡的数字,对于战争的残酷并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对于这句话:“只有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渴望打仗。”,也不会有太深刻的印象。而当我们看过了《拯救大兵瑞恩》当中盟军在诺曼底海滩上的血肉横飞,撕声力竭地哭喊着妈妈的时候,我们对战争就会产生敬畏,对和平就多了一丝感悟。
最近世界很不太平,大国博弈,小国充当马前卒。以色列空袭叙利亚,委内瑞拉出现两个总统,中东乱成一锅粥,到处在打仗。也许很多年过后,人们会饶有兴趣的将这段时间定义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夜,只是苦了战乱中的人们。但愿不要爆发大战。
写作是经历的沉淀和升华,正如村上春树说的,每天的写作会让人每天不停止思考。而这些思考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一步一步的就提高了写作的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本质上是认知在不断地深化。有写作习惯的人,看自己半年前的文章就会发现那时的狭隘和单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