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居家养老、智能养老院等,设备、服务化不成熟的情况下,这可能是成为一个行业。
未来可能会咖啡、医美、游戏替换“盲盒”成为新的社交货币,不仅企业营销跨界,不同行业的公司“资源”留量,还能减少行业。
可能还会出现新的产业链,IP到漫画书到媒体公司制作成动漫到电影,从线上娱乐消费和线外联结,形成新的消费方式。以及之前的新零售、新消费…等五新。
所谓的“小米之家”在未来可能是室内场景的“全小米”,室外的社交可能更多的社交货币,“万物可营销”的环境下,可能以后,“万物可社交货币”。现在小米未能覆盖全部的设施,如果真有“小米之家”,那将会不方便。
原来是两个不同行业营销,现在是一个公司产品分布在不同行业。网红经济成了常见的商品,让人误认为是必需品。欲望被包装成需求。比如一个牛油果外形的饼干不再是味道、用料决定是否回购的食品,而是社交货币,视觉刺激下,“眼球经济”倒退回用包装盒销售的商业模式,不过现在是分包装的包装物。这是贩卖虚荣。食品的用途不止是提供营养,竟成了炫耀、攀比,甚至阶级、身份的象征。
社交软件的流行,人们不展现一段才艺像是缺少了什么,哪怕是会涂两笔,也需要拍手叫好的观众。衣食住行的产品附带着多重用途,一个品类下的能细分出几种新的,即使只有一种用途,这是奢侈,不是生产。
人们困于物质,物质繁荣、信息茧房等里织着蛹。哪里需要精神文明建设?只需要民众包裹着虚荣、攀比……等过生活。媒体把一个个默默无闻的人们搬上荧幕,关注着付出。如果那些沉默的人的价值已经在无闻中体现了,再突出不搞笑吗?
为什么过度关注强调与众不同呢?人本来已经是各不相同,就像不同的窗帘布,指引着去看两张布的纹路多么不同。
消耗不仅在于不断地重复,还在无用的地方。生活的意义明明是民众定义的,为什么连评论控制、会员付费等减少选择,让人除了生存以外无从顾及其他。
碌碌一生却发现什么也没得到,难道不可惜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