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北京出版社推出了浦江清《中国文学史稿》(四卷本,以下简称《史稿》)
浦江清(1904-1957),又名浦穀,字君练江苏省松江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1922年考入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1926年经吴宓先生推荐至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担任陈寅恪先生助教。1929年清华改属后,入中国文学系做教员。1933年与冯友兰、浦薛凤、蔡可选等人赴欧洲游学,翌年回国。1937~1945年间,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上海暨南大学任教。1946年返回清华。1952年院系调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病逝。
浦江清生前在清华、西南联大、北大等校任职,长期教授中国文学史课程,一直有撰写一部中国文学史的愿望,可惜壮志未酬。其女及婿浦汉明、彭书麟继承乃父遗志,将其生前讲义《史稿》整理出版。此时,距离浦先生去世已有六十余年。
大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清华时期开始,直到1957年于北大去世,浦江清教授中国文学史课程长达二十六七年之久,留下了数种文学史讲义。和他同时代的学人,很多撰有文学史,如郭绍虞、郑振锋、容肇祖、游国恩、林庚、李长之等。但不论从他所处时代还是当下来看,这部文学史仍有其独到之处与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西会通与比较文学视野。
第二,别具一格的文学史观。浦江清的文学史设有“引论”,主要讨论文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及其分期等概念问题最能体现他的文学史观。浦江清的文学史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明确指出中国古今文学观念有广狭之分,今以狭义为内容。是主张以语言文字学、文艺批评和历史研究相结合,中外、古今文学相辅相成的“通观”路径来研究文学史。三是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博观,一些时行的研究方法如唯物史观派、科学主义派等,都可以加以扬弃;但主要依从的是由训诂进入批评,再由批评进入文学史研究的研究思路。事实上,他在《史稿》中也是这么践行的。
第三,独撰与“在场”特质。《史稿》源出讲义稿,故而文、白间生,偶尔带有口语化特点,具有“课堂”、“现场性”。
——摘自元伟《一部尘封六十余年的文学史——读浦江清<中国文学史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