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非暴力沟通践行记录
你要做社会人,还是“非暴人”?

你要做社会人,还是“非暴人”?

作者: 胡一凡_非暴教练 | 来源:发表于2019-09-22 22:00 被阅读0次
    非暴力

    下面转载的是007不写就出局74班战友朱小毛老师的公众号文章,原标题是《慢慢地我又重新活过来了》,观点与我一直践行的人本主义-非暴力沟通完全一致,分享给大家,最后也有我的评论。


    我生活的一大情趣是喜欢随心所欲地读点书。因此读过的书很杂很乱,不成系统,其中也读过一些宗教方面的书。

    宗教里注重生命状态的改变。在佛教中,这种改变对应说法是“开悟”,也叫“解脱”和“觉醒”,而在基督教中则称为“救赎”。这种改变存在可能性,但真正要实现却并不容易。

    无论是“开悟”,还是“救赎”,都是指由一种不太好的生命状态转变为一种比较好的状态。但是这种说法必然会带来一个疑惑。人的生命最初状态叫着“赤子”。赤子之心,就是一种纯真、善良、热爱、好奇而富想象力、积极旺盛的生命状态。再者,道教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生命本在大自然的运转规律之中,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这些都说明人的生命伊始就是一种清澈开明的状态,为何却还要“开悟”和“救赎”呢?

    从我们的现实来看,问题出在我们的由小做大的过程。

    从小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很奇怪的说法,就是“学会怎么做人”。我们生下来不就是人吗?我们生来就不是猫狗之类的,怎么还要“学会怎么做人”呢?

    杨朔在《三千里江山》一句话道出了真相:“ 边遇春做人精细,把旁人的心理揣摸得稀透。”

    在中国做人是一门有着深厚内涵的学问,强调的是尽自己一切的努力去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望,成为别人心中理想的人。

    随着慢慢长大,我们明白了所谓“学会怎么做人”其实就是怎么按照别人的要求和标准去说话做事,顺应别人的意思,赢得别人的肯定,这样最终才能在别人身上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收获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其中的“别人”尤其指那种与我们有着极为重要的利害关系的人,往往决定着我们前途和利益的人。

    在中国“学会怎么做人”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听话”。我们从小长大的过程,一直相伴的是“听话”。在家时要听父母的话,上学后要听老师的话,参加工作时要听领导的话。至今在生活中一种通用的做法,对孩子的要求是“要听话”,对孩子的肯定也是“这孩子很听话”。在“听话”的过程中,我们“学会怎么做人”。

    当我们说某人“很会做人”的时候,此人往往有八面玲珑的特点,往往善于察言观色和见风使舵。

    从出生到长大,我们从环境中吸收一切,我们没有自己的判断,也没有择优拒劣的能力,环境中的一切自然变成了我们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模式。

    由于“听话”和“学会怎么做人”都是指向“别人”,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看着别人的脸色,按照别人的意思来活着,从来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内心成长,所以等到我们真正长大成人之后,才发现我们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没有了真正而真实的自己。

    一个老笑话。在一国际学校里,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纷纷就这个问题询问老师。欧洲学生问,什么是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是其他国家?非洲学生问:什么是食物?中国学生问: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仔细反思我们自己在怎么活着,就知道中国学生之问“什么是自己的看法”并不是笑话,而是真实的状态。我们说出的话极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基本是在人云亦云。我们也没有自己的活法,是在跟着世俗的潮流,追求着众人追捧的东西,按照别人的样子活着。

    一个“活”字怎么写?三点水,加上一个“舌”。我们往往是活在别人的口水中,活在别人的舌头下,我们终其一生都特别在乎别人怎么说自己。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人们对我们的看法,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论和看法,如果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褒扬,我们就会感觉良好,反之,则痛苦不堪。

    我们习以为常的说法“他不给我面子”、“我已经很给你面子了”,所谓的“面子”,都是别人给的,其实质就是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由于在“听话”中“学会怎么做人”,我们的关注目标在别人身上,而不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还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往往喜欢热闹,不喜欢安静和孤独。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场戏,演戏的,看戏的,就图个热闹。热闹总有一些的东西在吸引我们。与别人在一起才有热闹,在热闹中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看得起我,我活着就有意思。

    人聚在一起,众说纷纭,热闹无比。平常所谓的学习,主要是了解一些信息,以用于聊天,图口舌之快,很少真正去辩识历史的真假,很少是为了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举止。随处可见夸夸其谈的人,那怕对某个问题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过,也会“我来告诉你”“我跟你说”。

    有没有可能不这样活着呢?

    每一个人,无论男女,都具有的本质身份,原本即是的那个生命,就是前面说到的“赤子之心”。这个原本即是的赤子之心,在佛教里称之为自在佛性,在基督教里称之为内在的基督,在印度教里称为生命之源。在宗教里,这个原本即是的赤子之心是不灭的,尽管会被由小长大的“听话”和“学会做人”蒙蔽。佛教的“开悟”、“解脱”和“觉醒”,以及基督教的“救赎”提到就是这么一种可能,让我们从蒙蔽中重新活过来,活出真正的自己。

    现在我所感知的、经验的、想到的、感觉到的,往往都是来自外界,包括他人和他物。我们无法在这些来自外界的稍纵即逝的东西当中寻找到真正的自己。佛陀是人类当中第一个看清楚这个事实的,他教诲的主要中心思想就是“无我”。而耶稣说的“否认你自己”,意思就是化解自我的幻想。

    我们首先要质疑现在的一切,剥离那些已经深深固定在我们头脑中的一些想法,然后再重新去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这样那个原本即是的赤子之心才会慢慢显露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觉醒。

    不得不承认,觉醒的确是一个痛苦而孤独的过程。首先必须质疑和否定自己已经成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非常痛苦的。然后再培养和建立一个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相当于自己给自己的头脑做一次彻底的手术,也是非常痛苦的。

    但没有经历这种痛苦,往往无法觉醒。一旦觉醒,如同重新活一次。

    一旦觉醒了,认清了自己和现实,就会觉得与周遭的人和事格格不入,好像自己住在两个截然不同世界之间的无人之地。我们就能够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清楚自身价值之所在,那么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就不再能够左右我们了。

    一旦回到那个原本即是的赤子之心,真正认识了自己,就真正看透生活的本质,活得自在,活出幸福。我们往往就不再把生活的目光锁定在外界,不会在乎更多的金钱,不会在乎更大的权力,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而是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在就在其中,幸福亦在其中。

    一旦觉醒,自归我心,信念改变,行为随之,独善我身。一旦我身独善,则我行我素,亲疏随缘。安心于平静生活,默默行为,不求别人看见,更不求别人的肯定,只随我心我愿。

    如此活着,还会遇到别人旁议和指指点点,我也不多言,更不争论,至多一笑了之。就如同我喜欢一个人去爬山,经常会遇到一群又一群的人,常常会被熟人问及“就你一个?”或“怎么一个人呀?”我笑而应答:“是的,就我一人!”

    曾经拼死要挤进人潮洪流中,生怕自己显得格格不入,只是因为不认识自己。如今拼活跳出这支大队伍,喜欢上了独自一个人的感觉,只是因为懂了自己。所谓孤独,其实就是单独与自己在一起,让自己的内心和精神安静地享受这生活的一切。真正认识了自己,真正喜欢上自己的生命,就能体会到孤独的好。孤独从来不会毁掉一个人,恰恰相反,它能成就一个人。

    人究竟该怎么活着?
    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这并不简单,也不容易,因为首先要确定一点我是我自己。

    如今活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我很幸运的是慢慢地找到了我自己,由此慢慢地我又活过来了。

    感想

    真的很荣幸阅读到小毛老师的文章,文章的观点也是我现在所践行的,这不稀奇,但有两点让我很有感触:

    1、文字优美,同样的观点我自己不一定能写得这么好,挥洒自如,酣畅淋漓。

    2、对于“学会做人”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认识又多了一层。

    最后,我说一点自己的想法。

    小毛老师有这样的思想,是多年的人生阅历和文化沉淀,而我主要是对于自我的探索,来自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非暴力沟通的学习和践行。听话、学会做人让我们活在他人的期望、眼光、评判、想法当中,这样的自我是假自我,开悟就是觉醒真自我,就是相信自己的感觉,人可以主宰自己的行动,我们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把椅子,没有什么是应该的。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并强调感受背后的根源是需要,一切的行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出自于自己的主动选择,而不是不得不和必须,或者是什么应该、强迫。

    马歇尔博士说学习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就是精神纯粹,那么做真人、活出真实的自我就是这种纯粹的精神,这是我们要做的人,不用学,与生俱来,只是明珠蒙尘,我们需要去觉察去清洗,“真人”就是我标题中说的非暴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要做社会人,还是“非暴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wu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