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阅读时间:2018年4月4日至11日
阅读初衷:带着备孕期间的“为人父母”焦虑,看的此书,想了解一下如何为人父母。
读后感:
1、不要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一辈,他们把我们养大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在养育下一代这件事情上,夫妻同心、协力合作是可以轻松完成的;
2、家长双方最好都有工作,这样不至于夫妻关系失衡,不至于不工作的一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度关注,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和独立;
3、家庭“清谈时刻”很棒,跟老公结婚后,我才体验到家人之间聊天的乐趣,也越来越离不开这种氛围。一天中的某个时刻,家庭成员们聚在一起分享自己在工作、学校的见闻、趣事,慢慢聊,慢慢说,有种“滋润心田”的感觉;(作者家断了电视信号、规定吃饭不准玩手机,保持了这样的“清谈时刻”。电子产品真的很占时间,需要断舍离。)
4、家长一定要管住自己,不要用家长权威来控制、要求孩子事事必须听自己的。今天你让孩子完全听命于你,明天他到了社会上也肯定不会是一个有主见、有担当的人。
5、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做起。但父母首先应喜欢读书,支持孩子读各种不违禁的书,少以功利性的评论对孩子喜欢的书做判断。
6、人都是慢慢长大的,给孩子时间适应,给孩子时间学习,不要急,切莫慌。
文摘
第一章 让孩子自主
* 爸爸妈妈很少和你谈论理想、未来,因为我们不想以自己几十年人生中积累下来的观念、经验,去规划你的未来,去影响你的成长。我们觉得,成长,是非常个人的事,一个人孩子,其实是靠着自己从生活中、从父母师长身上、从广博阅读中获得的认知,一步一步自己成长起来的。父母所能做的,只是提供良好的环境,不将你的思想和行为,局限在狭隘的小天地,而不是一直拉着你的手,把你带到父母希望你去到的地方。
* 亲子关系不是所有权:看看饭桌上坐你对面的那个孩子……他有自己的身体,自己获取营养,自己长高长大;他有自己的大脑,其中的所思所想,你所能了解的,可能不足十分之一;他未来会离开你独立生活,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在你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他还有他一大段的生命与生活……他是独立与你身体与思想之外的一个人,一个他人。这样你还能理直气壮滴说,他属于你,你对他有所有权吗?
回到感性,我爱他,所以我希望拥有他。问题是,爱是美好的情感,爱一个人,会希望他更好,而不是你完完全全拥有他的一切。爱与拥有,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 小时候,他们能成为快乐、自由的孩子,长大后,他们能成为独立、幸福的成人。
* 缺乏独立性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反正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时时有父母保护、指挥,而在孩子长大离家,独自面对学业、工作、爱情、婚姻、家庭、爱人、孩子时,那些纷繁复杂的情况、那些难以做出的抉择,会让他心生惧意,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会独立做选择和决策。
待在家里“啃老”、不肯出去工作的年轻人,可能并不是懒惰,而是害怕面对;需要父母帮助相亲、需要父母反复逼婚的年轻人,他们也可能并不是真的遇不到合适的人,而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需要父母多年帮忙带孩子的年轻爸妈,他们可能并不是学不会自己带孩子,只是在面对可能的难题时,会自动选择逃避。
* 我们允许他们在自己生日时要求一件比较大型的玩具作为生日礼物,在寒暑假时要求一件比较大型的玩具庆祝考试结束、美好假期开始。孩子们会很早就开始上网搜集资料,自己挑玩具,有时会非常满意,有时难免也有小小的不满足。不满足时,他们不会要求换一个或者再买一个,而是边玩边开始计划下次。
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细节上,明白自己做决定意味着什么,会慢慢学会在做决定前考虑后果,学会更加慎重地做决定,学会容易接受理想和不理想的后果,也不容易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这都怪爸爸/妈妈”——自己的决定,怪不得爸爸妈妈。孩子越早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种意识就业容易建立。
好多大人会声称自己有“选择困难症”,有两种可能,一是不会选择,面对不同选项不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衡量利弊,二是害怕承担选择的责任与后果,逃避选择而且有选择困难的人,无论他最后选了哪个选项,总会觉得自己没选那个才是更理想的。如此患得患失,很可能就是没能从小学会自己做决定所致。
* 自主的孩子不任性:让孩子自己做主,孩子会不会变得又任性又执拗?完全不会,恰恰相反,孩子的任性、执拗,通常是爸爸妈妈不让孩子自己做主造成的。
吃什么有孩子自己选择,就不会出现你端上什么孩子都不要吃,你没买什么孩子就要吃什么的状况;买衣服时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自己挑选款式、颜色,孩子就不会有没有蓝T恤非得穿蓝T恤,没有缩口运动裤非得缩口运动裤的状况;孩子买什么玩具有自己决定,他就不会在玩具店这个也要、那个也要,闹着要买更多东西。
事事都被爸妈压制、管束,不能自己做主的孩子,一旦有机会,就会对自己的要求表现的特别任性、执拗,甚至以不计后果的撒泼来发泄。
在玩具柜台前大哭大闹、被尴尬的父母生生拖走的孩子,一定有过特别想买什么而爸爸妈妈不给买的经历;自己爱吃的东西,任性地吃到过量的孩子,一定经常有被爸爸妈妈告诉这个不许吃、那个不许吃的不快。于是他们才祭出孩子对付大人的法宝——任性、执拗,来做出反抗。
* 自主的孩子不唯我独尊:孩子自己做主,他的选择带来的结果,有时会令他自己满意,有时会令他不满意。不满意时,他会学者接受缺憾,逐渐理解这个世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的,不会事事完美无缺,更不会让一个人享受到所有最好的东西。这算也是一种帮助增加孩子孩子性格中的韧性,消除自大、傲慢、狂妄、自负的挫折教育吧。
第二章 爸妈守则一:不断成长
* 其实,面对孩子,爸爸妈妈真的没有什么道理有天然的、智慧上的优越感。未必每一个爸爸妈妈,在成为父母之前,都经过健康的心智成长历程,已经成为成熟理智地成人,有的爸妈自己的心智,可能还停留在孩童般幼稚、任性、不负责任、不能自主的状态;即便爸爸妈妈已经发展为成熟理性的成人,做父母,仍旧是他们的第一次,做父母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新手爸妈并非不经任何学习就可以胜任父母的角色。
* 人生真正的可悲之处不是肉身的老去,而是精神的早亡。所以,伴随孩子成长的,不应该是父母的老去,而是父母的成长——从青春少年,成长为胜任的年轻父母,成长为成熟的中年父母,再成为明智的老年父母;从懵懂的青春少年,成长为独立、负责、能幸福地过好一生并正在过好这一生的成人。
* 说孩子“叛逆”是家长权威:但是,父母真的是天经地义地对、天经地义地好,孩子就非听话不可、不听话就是不好吗?这里面隐藏着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家长权威”意识。
作为家长的爸妈,更重视家长权威,而更容易忽视一个独立个体与另一个独立个体之间应有的平等与尊重,还有亲子关系的核心——爱。
我们认为,支撑和维系亲子关系的,除了爱,不应有它物,而亲子之爱,和美好的爱情一样,也应基于平等和尊重,而不是占有。
* 叛逆期是孩子“自我”迅速发展的阶段:初入青春期的阶段,快得无法捕捉,又漫长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至今历历在目。一个全新的世界打开大门,无数的思考、无数的想法,冲击之前仿佛一片空白的大脑,一个陌生、全新的自我在生长,让人兴奋,也让人惶惑。
无法以成人的方式与父母对话,却不再甘于被父母视为简简单单的小孩子。愤怒、无助、孤独、寂寞,属于成人的情绪开始出现在自己身上,而这一切又无法言说。
成年之后回想起来,那时候心里的愿望,无非是可以被理解的更多、包容的更多,如果父母能更善解人意一些,能够给予温和明智的引导,自然更好。每个爸妈都经历过青春期,到了自己做父母之后,怎么可以全部忘记,把孩子在青春期的迅速成长,简单粗暴地概括为“叛逆”呢?
* 明智成熟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汪曾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他的父亲如何带他。“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跟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先生还写道:“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达到汪先生睿智的父亲那样“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境界,但至少还可以做到,尊重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并且要求自己跟上孩子的成长速度,让孩子成年回忆起来时,觉得他们的父母,未曾停在那里,用父母的权威,牵绊他们自由成长的脚步。
* 做父母,辛苦是无法避免的。孩子小时候,大人夜里睡不成整觉,孩子病了,半夜跑去看急诊,换尿布、洗衣服、做饭、接送上下学、带孩子出去玩、请假开家长会……更别提努力工作,尽量给他更好的生活。带一个孩子,真是不比照顾十亩地的春耕夏耘秋收来的轻松。
但这算什么?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再多辛苦,也都是你应该承担的,没什么可抱怨,也算不得劳苦功高。
当然,有的家庭,爸爸妈妈做父母的方法得当,孩子自主性强,大人几乎只需照料好日常衣食、接送,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的辛苦程度越来越低;有的家庭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越来越累,要陪做作业,要帮忙复习,要牺牲所有业余时间上补习班,要不时因为孩子出状况而从单位赶去面见老师。一些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后,还会更辛苦:拿出积蓄帮忙买房,放弃退休后的悠闲生活,长年累月地帮忙做家务、带孩子。
我们的观念是,要想日后不辛苦,必须眼前更努力,从孩子小时候起,就用心、用力,帮助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能对自己负责的孩子。
* 放弃任性:今天的父母,当年都是自己爸爸妈妈手心里的宝,也都是青春期的任性少年,也都是谈恋爱是希望彼此宠爱的男孩女孩,但做了爸妈,年少轻狂、无知任性,真的都应该收敛起来——控制不顾别人、自行其是的欲望,修正口不择言的说话方式,控制说发就发的脾气,节制情况不想自己期待的那么美好时的抱怨,做可以为孩子的利益局部牺牲自己利益、对孩子坚定但温和的爸妈。
“随你去吧!我不管你啦!在玩手机,我把它砸了!下次再考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你怎么就不看看别人呢,你就是笨,榆木疙瘩不开窍!……”
做了十几年的爸妈,我们的体会是,对孩子,父母的任性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任性吵架会吓坏孩子;任性地彼此抱怨会让孩子一起加入抱怨爸爸或者妈妈的阵营;任性责骂孩子,会让孩子对你的任何话都自动免疫。更糟糕的是,大人的任性,会是孩子任性的最佳示范。成熟理性的爸爸妈妈,才能带出成熟理性的娃。
* 终生学习:生娃容易,养娃难。生理上做父母的能力,是天生的;照顾宝宝衣食住行的技术,也很容易学会;但心理上做父母的能力,需要终生学习——学习扮演爸妈的家庭角色,学习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学习和孩子沟通,学习建设良好的亲子关系,学习培养孩子的各项素质,学习在孩子各个成长阶段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学习爱孩子,学习不控制孩子,学习尊重,学习做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爸爸妈妈,学习该放手时放手。
这些学习,无法仅仅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完成——孩子三岁是你不会和他沟通,到他六岁时,你不会自动变成能和他做良好沟通的爸爸妈妈;孩子一岁时,你是一个暴躁的爸爸,到他十岁时,你只能是个更暴躁的爸爸。不好的东西,如果不着意改变,只会随着经验的积累愈加强化,好的东西,不着意学习,也不会某一天灵光乍现地出现。
学做好的爸爸妈妈,需要通过不断阅读,从他人经验中获得自己可借鉴之处;需要通过不断思考、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或充实或改正;需要夫妻二人经常一起讨论,沟通想法,发现问题,达成共识,共同摸索出自己家庭稳定、成熟的教养理念。不能平时不花功夫学习讨论,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或是夫妻互相埋怨指责,或是找亲朋好友、育儿专家、儿童培训机构“寻医问药”。
坦率地说,培训机构对于孩子的帮助极为有限,因为孩子的跟种习惯和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家庭中期安逸魔化的影响才是根本。所以,热衷于送孩子去各种培训机构学习的爸爸妈妈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是你们自己。
* 让孩子看到相爱的父母:我们在家里赞美孩子,赞美家常饭菜,赞美舒适的床单,赞美闪亮的地板,赞美生活中那些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孩子们也每天快快乐乐,经常哼着小曲、踏着舞步在家里来来去去。晚上躺在床上,我们经常感叹自己也感叹孩子,满意度多高的父母!满意度多高的孩子!
我们也见过因为爱情不足而对生活诸多抱怨的父母,他们挑剔衣食,挑剔彼此、挑剔孩子,随时可能为芝麻绿豆的小事白眼相加,这样的父母,即便会在情人节有浪漫仪式,又能让孩子感受到他们彼此的几分爱意?
* 乐于家务传承爱:我们家对孩子的要求是:家务爸爸妈妈会做好,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
先定义下什么是家务,我们的理解是保持家庭正常运转的那些工作,做饭、洗衣服、擦桌子、洗碗、整理衣橱、打扫卫生。什么不算家务?个人的脏衣服放到洗衣篮、个人的书桌保持自己能用的秩序、个人要用的东西自己管好……家里非公共性的工作,都不算家务。
强迫孩子做家务,不会给孩子带来快乐,也不会有助于增强孩子的主动性,但我们希望,孩子能从父母身上,传承到来自内心的驱动力。
我们也希望孩子从做家务这件事上,传承到父母爱的能力。让孩子从小就从父母身上看到,照顾家,照顾家人,是快乐的,不是压力,也不仅仅是责任,是因为爱,爸爸妈妈因为爱你们,所以乐于花更多时间、精力,让家保持干净、整洁,让家出产可口的美食,让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舒适的衣食住行。做这些事情,让人快乐,而不是疲惫。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能如此对待自己的家,乐于为爱持家,乐于为家庭尽力,不辞辛苦,不觉疲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