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用户分析
在线音乐用户规模已达5-6亿人,在网民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七成。到2018年,移动音乐用户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有望达到80%,几乎也快到天花板了。目前我们所熟悉的在线音乐可以划分3大体系,排名前3的移动音乐目前排第一的是腾讯体系(酷狗、QQ、酷我),第二即网易的网易云音乐,第三即阿里体系的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两大音乐产品。
其中有8000w用户会使用多个音乐app。每个用户每月平均使用60多次、每月使用220分钟,近4个小时。可见在线音乐APP行业用户“听音乐”的需求已基本稳定,用户粘性也呈现稳定发展的趋势。
![](https://img.haomeiwen.com/i528946/5b4e17051471eb0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28946/8bc77cfa2288541b.png)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qq的总体用户体量约是网易云音乐的2~3倍,但用户活跃度以及单日人均使用时长却是网易云音乐高些。
用户行为数据分析:
![](https://img.haomeiwen.com/i528946/13f275145657629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28946/cbddd292ff941333.png)
根据上述分析,这里勾勒出两款APP典型用户画像如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528946/415ea37da315ea19.png)
在线音乐典型APP重合用户分析
从月度重合用户数据看,随着三家合并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但三个应用仍然保留独立品牌,各自运营,重合用户较少。另外,网易云音乐与QQ音乐的重合用户量接近1500万,是与酷狗音乐重合用户的两倍左右。
![](https://img.haomeiwen.com/i528946/4d1313185fa100b4.png)
在线音乐用户偏向年轻化,华东华北地区分布略多;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是流行音乐、轻音乐和电影原声,海外音乐中,用户偏爱欧美明星/影视剧;并且用户乐于转发音乐。
付费音乐用户的年龄段更集中在新中产年龄段(20-35岁),且学历相对较高,个人爱好也更加丰富多彩;音乐偏好集中在放松类(民谣、民族风、R&B)和个性类金属、嘻哈、摇滚)。--来源艾瑞数据
使用场景:
A.碎片化时间:交通工具上、上下学、上下班路上;午休、等人时……
B.作为背景音乐:开车时、旅行时;跑步锻炼时;看书时;做家务时……
C.感性时间:清晨、夜深人静、周末下午;高兴、失落、怀旧、失恋时……
二、发展历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528946/d481fbcf04e39d4b.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28946/1124d6b36ecc26e9.png)
三、需求分析
产品定位:
QQ音乐,以版权和用户为核心构筑移动音乐生态圈,slogan是“听我想听的歌”
网易云音乐,主打发现和分享的移动音乐社区,slogan是“音乐的力量”
QQ音乐不管从曲库丰富度和用户规模上都由于网易云音乐,网易需在曲库上在扩大规模,且保持现有的用户活跃度,有有望超于网易。
网易在音乐社区方面的用户体验很不错,已在做音乐话题社交,qq音乐目前的分享只是音乐链接,qq音乐背靠腾讯社交帝国,后续社交这块相信会加速进程,其歌词海报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网易云音乐无孔不入的个性化推荐,qq音乐个性化推荐有待提升。
从KANO模型对两款APP进行需求分析对比:
![](https://img.haomeiwen.com/i528946/c25d0a2831adebdf.png)
目前不管qq音乐还说网易云音乐还是其它音乐,对于用户的基础诉求,都已经得到满足,后面需要从差异化体验上去优化:
比如用户喜新厌旧,需要丰富个性化推荐
比如用户有追星的诉求,需要告知明星资源福利,最新歌曲,互动活动
比如用户有追影视电视剧主题曲诉求,希望了解更多,需要用户评论互动、衍生附属产品
比如各场景、时间,各种心情下的听歌需求,深化场景音乐、捕捉和满足用户情怀,恰到点推荐
比如有音乐分享交流需求,优化分享模式和音乐社区功能
比如有小众音乐的需求,比如吹埙,古典音乐,能有一个很好的释放交流入口
比如唱歌、评论、原创需求,完善唱歌功能,鼓励原创,激发用户评论
比如衍生用户各领域需求——跨领域与音乐结合,完善泛娱乐化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