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过后,儿子和他的朋友在小区里玩,我和他朋友的妈妈就坐在一旁聊天。玩到近九点他们要该回家的时候,两个孩子跑过来告诉我们:“那两个妹妹太讨厌了,他们骂我们。”
孩子话音刚落,只见两个小妹妹向这边跑来,他们跑到儿子的面前,冲着儿子大叫:“大笨猪,大笨猪。”此时儿子就像被激怒的狮子一样对着她们大叫,可是两个小妹妹并没有知难而退,还在不停的对着儿子说着难听的话。我知道儿子快要爆发了,我拉住他,可是他挣开了我的束缚,对这两个小妹妹说了很多难听的脏话之后跑开了。旁边的妈妈表现出非常吃惊的表情。
如果是换做原来的我,我肯定会追上儿子数落他和小妹妹计较不对,更要批评他爆粗口。但现在我不会,我知道此时孩子是有情绪的。
回到家后,我平静的对儿子说:“妈妈知道,两个小妹妹说你你心情很不好受,你要怎么才会觉得心里好受点呢?”
“我要练习一下机器人。”
现在已是九点过,照理说他应该洗澡睡觉了,可是现在孩子的情绪疏导更重要,所以说哪怕是要多花一二十分钟,我觉得也是值得的,于是我同意了他的要求。
儿子并没有去练习机器人他而是走到冰箱前拿出了一块面包吃了起来。也许吃下这块面包后,他的心情会平复。
面包吃完后,我轻轻地问了一句“你觉得现在好受点了吗?”
“舒服点儿了。”
我知道此时可以开始我的谈话了。我把儿子搂在怀里。先让他分析了两个妹妹骂他们的原因。可能是想让他们生气离开那个地方,他们独自玩耍。也有可能是觉得好玩。
“如果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呢?”
“我要去打她们。”
“还有其他办法吗?”
“没有了,我就要打她们。”
“可是如果把他们打痛了,他们的家长就在旁边,他们会来批评你,如果把他们打伤了,妈妈要赔钱,而且妈妈还要去照顾她们,就没有办法陪你了。”
“我还有其他的办法。”
“是吗?说说看。”
“我不想说。”
“那我们来演一演,现在妈妈来当那个讨厌的小妹妹。”
儿子笑了。
于是我装作讨厌的小妹妹,走到儿子身边,故意激怒他。
儿子的反应是不理睬。
我赞成儿子的做法。
“我还有办法呢”
于是我们又演了一次,这次儿子的做法是走开。
整个过程没有说教,没有指责。我只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孩子讨论解决的办法。
反思今天的事情,如果我像 原来一样一味的去批评孩子,孩子的情绪没有倒出来,他可能心里就会觉得我不理解他,也会对挑衅他的人更加厌恶,那么下次他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之后,可能就会如他所说做出更加过激的行为。
在教育中,我们往往会偏离初心,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教会孩子,而不是去一味的就他的行为提出批评和打骂。实际上,孩子每一次错误的行为,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可以让孩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