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定风波·苏轼

作者: 半暇 | 来源:发表于2018-03-03 04:47 被阅读358次


定风波·图一

执笔|半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图二 定风波·图三

|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 赏析

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 注明

图片文字为本人亲笔所写,其余皆摘录古诗文网,特作此说明。

相关文章

  • 【书法】定风波·苏轼

    执笔|半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 [书法]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 书法•苏轼《定风波》

    喜爱书法,更喜爱一边徜徉墨海一边玩味古诗词的美妙时光。 周末,静心书写苏轼《定风波》一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 定风波红梅宋苏轼

    定风波红梅宋苏轼

  • 读《定风波》有感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 ...

  • 读《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有感(十一)

    今天继续谈及苏轼,说说他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苏轼...

  • 归去,无雨也无晴

    春日骤冷,身处高楼,大风呼啸,读苏轼《定风波》,心情大畅,击节而歌。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

  • 词分享‖苏轼的词(三)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宋] 苏轼 常羡人...

  • 定风波_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

  •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法】定风波·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zz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