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为孩子做的各种各样的早教形式,已经做到了从娘胎开始,并且和各种高科技接合。什么生化一体,什么3D呈现,可谓把早教工作做得图文并茂活灵活现,让孩子可以科学、形象地认识当下的世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bcda6bea2bdc282b.jpg)
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囿于各种有限的条件,不能用当今的技术手段来教育孩子。对于中国这样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来说,我们的启蒙教育从来没有缺失过。历代众多的知识分子都在穷尽自己的智慧,去制作有益于启蒙孩童的读物。千百年来对中国人启蒙意义最大的、最为经典的读物,用三个数字就可以概括,叫做“三百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关于《三字经》和《千字文》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比如周兴嗣领命创作千字文时一夜白头,他用忘却时间的一个晚上,写成了一篇流传至今的千古奇文。同样地,《三字经》从宋朝开始流传,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修订,一直到近代的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章太炎做了最后的修订,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整的《三字经》。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a1eab05d497a479c.jpg)
今天我想说的是《百家姓》背后的故事。
放眼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而在我们名字中都有一个姓氏。姓氏是人类社会当中一个区别于他人身份的特有的符号标记。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姓,革命年代的很多孤儿以党为姓,现在的福利院的孤儿很多也会以党为姓,因为一个人要立足社会一定要有一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的姓氏非常独特,非常具有历史沧桑感和文化的传承性,是一种礼仪的规范。
《百家姓》这篇文章篇幅并不长,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含义,无非就是姓氏的罗列。但是作者经过了精巧的排列,做到了合辙押韵、琅琅上口。
比如,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3c05d3b5b49d6bae.jpg)
这些姓氏的字都押ang韵,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不过,后面还有很多变韵。
比如,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c108670ad4259fa8.jpg)
这几句押O这个韵。押了O韵又押什么韵呢?比如,“干解应宗,崔吉钮龚”押的是ong这个韵。后来又押了别的韵。总之,文中的韵脚不停地在变化,但是让你感觉一直琅琅上口。这也是为什么《百家姓》易于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百家姓》不仅成为了孩童们识字的教材,还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人的姓氏,并且让他们从小就对自己的同伴们有所了解。
1.
关于百家姓,有许多让人有疑惑的地方。首先,百家姓的“百”字,是记录了一百个姓吗?不是!
百家姓的“百”只是一个虚指。百家姓一开始收集的姓氏大概有411个,后来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有444个,复姓有124个。文章中基本上是单姓在前,复姓在后。还有一些复姓当中掺杂着单姓。其中,有很多是我们日常能见度很高的大姓,还有一些是我们闻所未闻的小姓。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2138c4b0a0c2d3c9.jpeg)
其实,即便收录了568个姓,仍旧有很多姓氏没有被收录进去。一方面是因为历史变迁导致家族的演化,本来他姓这个姓,后来改成了别的姓。
还有一些原因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演变出很多非常罕见的小姓。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几个以我们日常用品而来的小姓,每个字都有人把它作为自己的姓氏。姓柴姓米的倒是听过不少,但是“油、盐、酱、醋、茶”基本没见过几个。就因为使用的人过于稀少,所以百家姓没有把它们收录进去。
还有就是汉字在简化过程中,把一些字合并了,或者是删繁就简了。
2.
“三百千”中的其它两篇文章都有作者,百家姓的作者是谁呢?它的写作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百家姓》这篇文章是北宋初年完成的,距今已流传了上千年。上千年的时间足够发生很多事情和变化,导致这篇文章不能完全匹配当下的社会生活。比如我们还有几个疑问:《百家姓》的排列顺序是依据什么,为什么“赵钱孙李”能够排进前四位?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到《百家姓》成文的历史节点。我们前面提到,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年,了解历史的人一听说成文于宋朝,对“赵”姓在第一就会恍然大悟了。因为宋朝的皇帝就是姓赵啊。虽然赵姓在今天并不是一个人口占比多的大姓,但是在当年,赵姓可是妥妥的天下第一大姓。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7066fb39f1bce155.jpg)
赵姓排第一可以理解,“钱”和“孙”为什么排前面呢?这就要说一下百家姓的成书年份和作者了。
北宋是公元960年立国的,赵匡胤称帝时天下并没有完全平定,还没有把五代十国的所有国家都并入北宋的版图,还有几个小国和宋朝并立着。而《百家姓》的作者正是当时和宋朝并立的小国的一个小民。说他是小民不是贬低作者,是历史材料中没有对他的记载。
这个小国的名字叫吴越国。吴越国在现在的江浙一带,也就是说江浙一带的吴越国的小民,写下了这篇《百家姓》。因为他身份过于普通,所以写文时没有留下作者自己的名字,但留下了他的籍贯和国名。
吴越国的都城就是今天的杭州,我们今天去到杭州,在西湖边上可以看到大量吴越国留下的文物。比如西湖边上的两座塔,一座是雷峰塔,另一座是保俶塔,它们都建于吴越国。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3095ebb1ae2b7e9d.jpg)
吴越国虽然保持着国家政权的独立性,但是它一直尊中原王朝为正属,死心踏地做宋朝的小弟。而这个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吴越国的开国君主叫钱镠,最后一位君主叫钱弘俶。那么作者身为吴越国的子民,把天朝赵姓排在第一,把本国国姓钱姓排在第二位就是自然而然了。
那么孙姓又是怎么来的呢?孙姓是源自于当时吴越国的皇后姓孙,所以把国母的孙姓排到了第三位。
那么李姓又是如何来的呢?赵匡胤称帝后,没有平定的其他小国里,除了吴越国还有吴越国边上的一个邻国。这个国家出了一个千古词帝,他绝对是一个文艺青年,文学造诣极高,尤其是填词作对。是的,他就是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南唐和吴越当时都是向宋朝称臣的独立国,南唐当时也受到了宋朝的礼遇。所以作者就把李姓排在了第四位。
从作者排前四个姓可以看出来,百家姓并不是按照姓氏人口的多寡来排列的,而是以非常尊卑的次序排列的。这也很好地体现出当时皇权专制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人们的一个原则。当然,作者也不可能把后面的几百个姓完全按照尊卑来排列。
不过,紧接下来的“周吴郑王”应该也是根据那时的达官显贵,或是受宠嫔妃的姓氏排列的。还有一个可能是,在“周吴郑王”里有作者自己的姓氏,这很好理解:我是文章的作者,我在文章里夹带一些私货是可以理解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00e5b640f5ec97b7.jpg)
那么,究竟作者姓“周吴郑王”中的哪个姓?极有可能是王和吴。说他姓王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姓氏放在末位做韵脚,这是一举两得的做法。还有一个可能是,既然叫吴越国,那么姓吴的人一定特别多,直到今天浙江一带姓吴的人也特别多。所以说作者有很大的概率姓吴。当然,这只是后人的猜测了。
3.
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大姓的“刘”姓,为什么只排到252位,当中有何玄机?
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排名中,李、王、张、刘是前四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刘姓都是一个大姓,结果刘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252位,几乎淹没于茫茫姓氏的海洋里。这是为什么呢?
人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因为刘姓是汉朝的国姓,它被排得这么靠后,一定是作者故意的。这就要从历史中找原因。
北宋初年,和宋朝并立的几个国家中,除了吴越和后唐,还有一个小国,这个国家就是北汉。北汉是在五代十国当中唯一在北方的政权,它的国土看起来不大,一直受辽国的庇护,也一直与北宋为敌。
北汉和宋朝的恩怨可以一直往前追溯。宋朝是从后周来的,先主叫郭威,后周的后主是柴荣。郭威建立后周完全是迫于无奈。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的高祖是刘知远,郭威曾经帮助刘知远建立了政权。刘知远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
刘承佑不甘心大权旁落,怀疑郭威谋反,就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家人全部诛杀,并且派人去刺杀郭威。谁知刺客竟是郭威的亲信,所以把实情告诉了他,郭威就这样被逼谋反。他带兵攻打后汉诛杀了刘承佑,然后建立了后周这个新的政权。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fde24129c11d3f9e.jpg)
后周变得越来越强,无论是先祖郭威,还是后主柴荣,还是脱胎于后周的赵匡胤,都是非常有为的君主。但是,当时后汉的力量并没有完全被郭威所消灭,还有一支力量,这支力量就是刘知远的弟弟刘崇。
刘崇当时还有自己的一块地盘,叫河东十二州,他就以河东十二州称帝建立了政权,依然使用“汉”的年号,建立了北汉。北汉建立之初和后周自然是水火不容,有不共戴天的国仇家恨。后来,后周被宋朝取代,这样的国仇家恨也被宋朝继承下来。
宋朝和北汉势不两立,北汉乞援于辽的庇护,而辽和宋朝是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所以,赵匡胤一生都没有把北汉灭掉,后来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后才把北汉攻灭。可以想象,北汉对于宋朝的臣民而言,是一个多么可恶的存在,而这个国家的君主就是姓刘。所以,刘姓就被放在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不过,有些可笑的是,无论是后汉的刘知远,还是后汉的刘崇,以及他们的继位者,听名字好像是汉人,其实他们都不姓刘,也不是汉人,他们都是沙陀人。
沙陀族曾经是历史上西突厥的一个部落,后来他们进入到唐朝境内,因为他们骁勇善战,所以不断获封。唐王朝灭亡后,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沙陀人,他建立了后唐。看起来好像他延续了唐朝的寿命,但是这个人并不是唐王朝的血脉,这个沙陀人叫李克用。他为什么姓李呢?他们肯定有自己民族的姓氏,因为功绩很大被唐朝赐了李姓。
在李克用之后,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儿皇帝叫石敬瑭,他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辽,使得汉人的朝廷失去了一个可以倚重的天险。石敬瑭没什么可说的,他本来就是一个沙陀人而不是汉人。
同样的,建立了后汉和北汉的几位刘姓皇帝,无论他们用了李姓还是刘姓,他们都属于顶名冒姓。历史上有很多少数民族都在很积极地融入汉民族,因为汉民族有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身为沙陀人而冒姓刘的北汉君主触怒了宋朝,这样的行为深刻影响了从宋朝以来,所有的刘姓汉人在百家姓中的地位。
时过境迁,民族大融合已经是大趋势,在我们汉族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姓氏,细究起来可能有很多少数民族融合的结果,我们早就不分彼此了。
《百家姓》一共收录了500多个姓氏,每个姓氏背后都会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一篇文章不可能穷尽它,我就选这些大家可能会关心的点浅聊到此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17dca6ea8b21fe94.jpeg)
今天我们的孩子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中国古代刚进私塾的五六岁的孩子们,他们对“三百千”都能倒背如流的文字,对于我们今天很多小朋友来说,闻所未闻,并且觉得难度很大。家长还在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看得懂这些文章呢?可是,在古代这些文章就是给这么大的孩子看的呀。
我们的孩子一定比过去的孩子更加健康聪明,更加具有领悟力,他们怎么会看不懂呢?所以,完全在家长的正确引导。
其实不用太复杂,你可以把朗读“三百千”的音频找出来,然后循环放给孩子听。不用让孩子正襟端坐地去学习,就放在耳边给他们熏一熏,那么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浓缩的精华,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他们的脑海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