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侯的妻子早在十年前去世了。
老侯和妻子是自由恋爱,那个年代比较稀有。老侯父母都在农村,老侯结婚及其他的事,父母都帮不上忙,全靠老侯夫妻二人忙活。
老侯和妻子育有四男一女,五个孩子全部由老侯的妻子一手带大。那个年代,他们虽然生活在县城,有着一小份工资,但架不住日子仍然贫穷。
最穷困的日子是几个孩子长身体的日子,四个男孩吃东西如狼似虎。
有次同村的一个亲戚去找老侯。晚间做饭时,见老侯妻子洗红薯,有不好的地方,就稍微削一点皮,其余的皮都不舍得削,才知道,老侯日子过得也不容易。
就这样了,逢年过节,老侯还需要贴补家在农村的父母一点,谁让父母只有他一个儿子。他再穷,也是县里吃公粮的人,必须顾父母啊。
磕磕绊绊,儿子们渐渐长大,能当兵的去当兵找出路,四个孩子三个都当兵。
转业后,好歹各自成了家。
只有小女儿大学毕业,也顺利工作。
老侯夫妻退休了,拿着不太高的工资,日子仍不富裕,但好转了许多。
妻子和老侯仍然住在最初置办的小家中,屋里极为简陋,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虽然日子不再捉襟见肘了,但节俭的习惯已经刻进了老侯妻子的骨子里。
老侯妻子常说,吃啥肉啊,吃饱饿不着就行了。
见肉最多的是春节。
过春节,照例几个外甥外甥女看舅舅,要给老侯带些肉,儿子们也会送些肉。即便如此,老侯妻子依然是一碗回锅肉,要吃几顿,余下的不是想着这个孩子,就是挂着那个孙子。
老侯妻子虽然长得漂亮,但对穿的不讲究。女儿媳妇给她买了新衣就穿新衣,没有买,也无所谓新不新。
退休不久,老侯妻子得了糖尿病,吃的更是节俭了,为了省钱,就自己学会给自己注射药物。
节俭一生的老侯妻子去世了。
孩子们清理老侯妻子的东西一点也不费劲,都是些破破烂烂的东西,一把火就很快处理完了。
老侯妻子去世后,由于老侯多少也是有退休金的老人,热心的人们开始给老侯找新老伴,很快帮老侯物色一个新的老伴。
老侯的孩子们各有各的事情要忙,没人愿意陪着老侯住,又怕他一个人不行,老侯更不想和孩子们一起住。
所以找新老伴的事,孩子们极力赞同支持,并愿意每个月资助钱,给老侯的新老伴当工资,以安定她的心。
新的老伴来自更远的山上农村,看起来整洁利索,丈夫去世多年,年纪比老侯小一点,也有自己的孩子。
兴许是年老的人,不想在儿女手下讨生活,兴许是为了自己还有点用,还可以继续给儿女挣点钱,就接受了这一切。
大约知道自己的职责,老侯的新老伴每天好吃好喝安排老侯的生活,并心安理得地每个月拿着给自己的钱。
不用抠唆着过日子,老侯自然也欢喜。
因为有所求,老侯的孩子们对老侯的新老伴也比较尊重,逢年过节,买衣服,送礼物,只希望老侯的新老伴可以实心踏地地跟着老侯。
老侯的日子开始过得有滋有味。
快要九十岁的老侯,精神矍铄。
周围的人偶尔会感叹一下老侯死去的妻子,辛苦熬了一辈子,撒手西去,尽了义务,自己啥也没落下。人啊人,活这一辈子,到底是图啥。
感慨归感慨,但日子不还是都这样过。
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参透人生,做无比正确的选择。
活着,就是一本糊涂帐,身在其中,谜一样,看得清,也不一定就做得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