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9日,一部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游轮触礁冰山沉没事件为背景的同名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美国上映。
众所周知,这部豆瓣高达9.4分的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富家少女罗丝与放荡不羁的少年画家杰克在泰坦尼克号上相遇。罗丝厌倦了上流社会虚伪的生活,不愿嫁给卡尔(罗丝的未婚夫,同在船上),打算投海自尽,却被杰克意外救起。
很快,美丽活泼的罗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了。
但是,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面临沉船的命运时,罗丝和杰克刚萌芽的爱情也将经历生死的考验。
每次看完这部电影都会忍不住落泪,被剧中那短暂而凄美的爱情深深地感动着。
但其实,在这部电影背后,还有一些更令人感动的鲜为人知的真实情况。
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开始下沉时,是船上的无线电电报员杰克·菲利普斯及时发送遇险信号CQD(按照马可尼无线电标准)和刚被引进使用的SOS求救信号,不幸的是,当时那片海域的几艘船舶都接收到了无线电信号,但是由于距离太遥远,根本帮不上忙。
但冠达邮轮公司的卡帕西亚号上的一位无线电报员还是及时接收到了来自泰坦尼克号的求救信息以及位置,并迅速赶往事发地。
只可惜,泰坦尼克号下沉的速度实在太快,当卡帕西亚号赶到时,也仅能救下剩余的七百多人。
但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试想一下,假如当时没有无线电报,不能及时将泰坦尼克号的求救信息发送出去,那么泰坦尼克号上所有的人,大概会无一幸存吧。
总之,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时的一项发明——无线电报,是无线电报挽救了这七百多人的性命,挽救了七百多个家庭,而马可尼就是第一位发现无线电报使用价值的人。
换言之,是马可尼拯救了他们。
古列尔莫·马可尼,约1889年
提到马可尼,可能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最多的就是:他是无线电报之父,是传奇发明家。
但是,马可尼的人生远不止我们看到的这般简单。
在《古列尔莫·马可尼传:联络世界的人》(以下简称《古列尔莫·马可尼传》)这本书中,就非常详细地记录了马可尼伟大却复杂的一生。接近75万字的内容,完整地将马可尼在一生中所经历过的所有大事件都记录了下来,其中包括了他伟大的发明、申请专利时遇到的阻碍、职业生涯的发展历程、获得过的荣誉、家庭、爱情、父母子女等。
这本书很厚实,不止是因为传主的人生经历丰富,更是因为书的内容本就很厚实。
《古列尔莫·马可尼传》的作者是马克·拉伯伊,他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艺术史与传播研究系教授,也曾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牛津大学、纽约大学和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访问学者,所著或编写图书众多。
截止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本书能将马可尼那复杂而微妙的一生都呈现在世人面前,但是马克·拉伯伊所著的这本《古列尔莫·马可尼传》做到了。
01.他是天才般的传奇人物
20岁时,马可尼就发明了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无线电。
23岁拥有属于自己的公司,并持有60%的控股权。
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迪生曾是他在美国事业的早期助推者。
俄罗斯物理学家亚历山大·斯塔帕诺维奇·波波夫称他为“无线电之父”。
罗斯福总统夫妇亲自接见过他,并邀请他一起吃午餐。
卓别林耐心地和他交谈,并为他即兴表演了小流浪汉走路。
他去日本时,裕仁天皇亲自接见他,还赐予他一枚通常只赐给皇室成员的旭日勋章。
他来过中国,到过天津、北京,还在上海游玩了几天,蒋介石亲自接见他和他的妻子。
马可尼从1874年4月25日出生,直到1937年7月20日辞世,他一生曾获得过无数的荣誉,也拥有着显赫的身份地位,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民的敬重。但再伟大的传奇人物,也会有做错选择的时候,马可尼晚年的一些行为选择也确实为他的人生添上了一抹黑暗的色彩。
他是墨索里尼的支持者,是法西斯的忠实拥护者。
尽管他一直坚称自己的发明是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的,但还是被有心者利用,使用到战争中。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马可尼,那我想借书中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时而英勇,时而卑鄙。
他终生热衷于他的发明,但也时常会迷恋于非常年轻的女子;他虽然是一位伟大的科技天才,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02.他是有远见的技术创新者
1874年4月25日,马可尼在马雷斯卡尔基宫的一个幸福且富裕的家庭里出生。
儿童时期的马可尼,并不是一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他严重偏科,仅对物理学这一科目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在进入国家学院后没多久还是选择了退学。
由于家境殷实,父亲在发现儿子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后,特意为他聘请了家庭教师,专门教他那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物理学知识。
在10岁左右时,马可尼就已经开始尝试做实验了,并且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上面。
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海音里希·赫兹公开发表了关于电磁波生成与传播的实验报告结果。但是,并没有人能够想到要将赫兹的这项结果进行实际应用,直到拥有远见卓识的马可尼发现了它。
马可尼一直在思考进一步利用这个经赫兹证明的原理的可能性,尤其是电磁波可以用作通信媒介的可能性。
终于在1895年,马可尼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伟大的实验,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此开启“无线隔空对话”新征程的实验,从那时开始,无线电正式诞生。虽然仅仅只是90米左右的距离,但无论对马可尼还是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来说,都算是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不过,马可尼接下来遇到的事情似乎不太顺利。当马可尼一家写信给意大利当局政府,想要把这项发明提供给政府时,他们却没收到任何回应,于是,他们最终决定带着这项发明去往英格兰。
英国,也成为了马可尼开启他终身事业的一个新的开始,他在那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无线电帝国。
约1900年,伦敦对“马可尼的伟大发明”的宣传。照片来自1897年3月马可尼接受《斯特兰德杂志》杂志的首次采访。
1897年7月2日,马可尼取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报系统专利,并将它投入商业,这也为马可尼带来了一笔不菲的收入,仅23岁,就已经成为一个富有而强大的人。
马可尼也没有因为成功取得短暂的成功就停止对无线电的研究,相反,他一直对无线电系统进行不断地试验、完善、使通信距离不断变长。
仅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进步就已经达到可以穿越英吉利海峡了。他似乎天生就是为科学技术而生的,一直以来,他对其他的事都不感兴趣,真正让他感兴趣的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将无线电发展到全世界,让全人类的人都能享受移动通信所带来的便利。
马可尼是一位极其有远见的科技创新者,他懂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进行创新,尽管会遭遇怀疑的态度,但毫无疑问,他才是那个真正将想法落实到实践中的人。
03.他是冷漠又多情的自由者
在工作中,马可尼是专注、果断、智慧的代表。但是在生活中,他却是另一副样子。可能你会以为,一个整天埋头做研究的人,一定是一个胡子拉碴、不修边幅的人,但马可尼并不是这样,他完全是另一种模样。
他在回答媒体的问题时一直都是保持一种谦虚、低调的态度,再加上他本身长相帅气,又有自己的公司,简直就是人们眼中的黄金单身汉。所以,马可尼一直都会引得一些年轻且独特又有才能的女孩子们的注意。
1899年,马可尼在横渡大西洋的过程中,遇到了让他第一个认真对待的爱慕对象——约瑟芬·鲍恩·霍尔曼。马可尼对这位跟他差不多年龄、美丽、活泼、聪明、见多识广的女孩一见钟情,在两年后,两人快速订婚。
但是,这场初恋最终却是以深深的遗憾告终。
约瑟芬和母亲还有妹妹常年居住在纽约,但是马可尼却一直在外漂泊,他们之间的爱情仅靠书信得以维持。换作在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长久的异地恋都会造成两人感情上的隔阂,更何况是在通信远不如今天发达的时候。
久而久之,马可尼和约瑟芬之间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最后,原本已经决定要一起走入婚姻殿堂的两个人还是决定分手。
(马可尼与未婚妻约瑟芬·鲍恩·霍尔曼订婚时期)
在和约瑟芬解除婚约后不久,马可尼又陷入了一段新的恋情。他似乎总是能够很快地爱上一个人,却也能快速地从一段失败的感情中抽身而出。他会爱那些让他心动,比他年轻,有着独特魅力的任何一个女性,但他注定不会为她们而停留。
他一生有过两次婚姻,但他似乎从未感到过幸福。
他的第一任妻子比阿特丽斯·奥布莱恩是一个特别了解他的人,他也很依赖她。或许他爱他的妻子,也爱他的孩子,但终究,他最爱的还是无线电。相比一段持久的爱情,他更爱那种短暂的享受,他希望妻子可以一直爱他,关心他,但是他却做不到回馈同等的爱,因为他把自己全部的爱都投身到科技中了。
一次,当马可尼的妻子比阿特丽斯怀着孩子去迎接他从美国回来的船时,马可尼正被仰慕他的女人们所包围,但他并未因此而感到羞愧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子。相反,他指责自己妻子肚子里的孩子并不是自己的。这简直将他全部的多疑和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终,马可尼和比阿特丽斯的婚姻还是走到了无法挽救的边缘,正如他们的女儿戴格娜的描述:
"这一时期她父母的关系,如暴风雨凛冽,因猜忌嫉妒而心存隔阂,尤其是马可尼。他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不快,对于出轨偷情几乎毫不掩饰。"
同样,马可尼在和比阿特丽斯离婚后没多久,又走入了一段新的婚姻,但可能是此时的马可尼已经精疲力尽,不想再继续漂泊,渴望稳定了,所以他和第二任妻子克里斯蒂娜一起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马可尼一生都在追求爱的路上,却又一直在幸福的边缘徘徊。
他曾把大量的金钱拿去资助自己的情妇,却任由自己的孩子靠着领取救济金来过活,他很少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更别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所以,他和自家孩子的关系一直都是紧张而淡漠的。
对于孩子来说,他是冷漠的父亲;对于他的妻子和情人来说,他是多情的追求者;对于他自己来说,他就是一个终身的自由者,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马可尼和妻子比阿特丽斯与孩子们
04.他是法西斯政权的支持者
如果说马可尼的前半生都是在为科技奋斗,为爱游走,那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除了这些之外,他还要和病魔做斗争,为法西斯政权效力。
1924年,墨索里尼获得国王、国家保守派和商业精英的支持,他重组了意大利政治、行政和公共机构,一切服务于集权主义专政,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的领导下。而此时的马可尼正是商界和金融界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杰出和最受欢迎的意大利人之一。
马可尼斐然的成就,意味着他将成为墨索里尼急需拉拢的一个对象,但是,正如《古列尔莫·马可尼传》的作者马克·拉伯伊在书中所说:
"在墨索里尼的宏图霸业中,马可尼注定要成为一个工具,在法西斯极权社会的宏观建设上,用来汇集和引导科学、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支持。"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马可尼成为了墨索里尼最忠实的支持者和拥护者。
但在如今看来,当时的他们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马可尼之所以愿意为墨索里尼效力,最终的目的就是借助“国家”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能是关于科技的,也有可能是关于政权的,但是一定有一项,就是为了能让国家为公共事业付出更多,可以在科学领域投入更多的钱。
但让马可尼不知道的是,他当时的支持和妥协,竟会成为他复杂人生中最微妙的一次选择。
在意大利,留给公众生活和马可尼身边的至亲长久地挥之不去的阴影都是:马可尼的存在一直都是服务于法西斯政权的。
1937年7月21日,在意大利共和国广场的天使圣玛丽亚教堂,墨索里尼向抵达葬礼现场的马可尼的棺椁致敬。
05.写在最后
马可尼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他聪明、智慧、谦虚,但也复杂、冷漠、让人捉摸不透。
当然了,评价伟人,本就不应从某一个方面单独去评价。
无论如何,我们谁都不能否认马可尼为人类所作出过的伟大贡献,也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去随便定义他。我们能做的,就是客观地去看待他的一生。
马可尼,他是一位有远见的技术创新者,他让整个世界得以连接,我们直到今天还生活在他曾经预言过的世界里。
同时,他也是一位冷漠又多情的自由者,他渴望得到爱,却又怕被爱束缚,他爱着那些年轻的女子,想跟她们厮守终生,但他终究还是更爱自由。
他是优秀的国际外交官,精通人情世故,他利用自己知名的社会地位为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赢得足够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
我们之所以直到今天还要继续阅读关于马可尼的书,了解马可尼,就像作者马克·拉伯伊在《古列尔莫·马可尼传》这本书中说的:
"我们需要全面了解那个时代的马可尼,因为他的故事会让我们反思,也因为马可尼的开创性工作和今天的技术环境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