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见过张学伟老师时就经常听到他的名字,得知他要来为我们上一节观摩课,心中的期待不言而喻。12月29日,2023年岁末,我们全体教师参观了一场关于语文朗读教学的饕餮盛宴,内心感动至极。
张老师讲授的是我学生时代就很喜欢的一篇课文——《少年闰土》,这节课跟我想象中的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的地方让我惊喜,不同的地方则让我惊叹。
例如导入时介绍人物背景,这个环节在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也会进行,不同的是,我们不会拓展得太多,张老师不但提到了鲁迅家族的人物,还提到了“三周”,“三苏”,语文课和历史课挂钩,那就变得更加生动好玩了。
之后,张老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朗读。
他首先出示相关句段,指名读,点评;
教师配乐范读,并让学生配乐读;
最后全班配乐齐读。
老实说,这班学生的朗读水平一般,但张老师很有耐心,他不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朗读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描写景色的部分要读得轻而缓,描写人物动作的部分,则要读得快速而有力,总之要读出月下海边沙地里少年闰土刺猹时的画面感。经点拨,学生的朗读很快也能做到抑扬顿挫。
接着,张老师出示了鲁迅和闰土之间的人物对话,进行师生对读,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从中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两人的不同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鲁迅对“四角天空”之外的向往。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张老师挑了一名同学进行师生分角色读,并对学生的语气进行指导、评价。然后张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分角色读人物对话,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角色感。
然后张老师集中出示了一些散落在各个段落里的有关鲁迅内心独白的句段,让学生从中提取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不知道”,与之相比,闰土都“知道”,由此学生体会到了跟鲁迅同样的深深的无奈。在朗读本段时,张老师要求同学们读出情感。
在这节课的后半段,张老师则分别出示了这对年少好友相见时的句段以及他们分别时的句段,通过鲁迅“飞跑过来”,而闰土“羞着不肯抬头”,通过鲁迅“大哭”,而闰土只是“默默躲起来哭”,让我们体悟到不同人物的不同行为表现,张老师告诉学生,是不同的阶级让他们有了不同的行为,而这样的行为在多年后的相见中表现的愈加明显,伴着配乐,张老师读出了凄凉的味道,一声“老爷”足以让人心碎。
最后,张老师让学生们说出中年闰土的变化,思考这个害羞的只会躲着哭的少年哪去了?是谁让闰土变成了这样?由此适时推荐学生去读鲁迅的其他著作——《故乡》、《呐喊》,并告诉孩子们,在读书时要学会读出画面,读出角色,读出情感。
整节课听下来,我觉得要学习的地方有很多,简单整理如下:
1.张老师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朗读”,朗读过程中方式多样,引导得当,以读促悟,读中见情。张老师并不单单讲求“读的遍数”,更讲求“读的质量”,在他的谆谆善诱下,学生知道了“动静结合”的画面在读的时候要做到动“快”静“慢”,了解了不同生活背景的人说话做事是不同的,懂得了只有深深体察了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感情……
2.张老师的课堂是善于捕捉的。他能在长长的课文中揪出关键句段,先出示哪些,后出示哪些,还有哪些需要一起展现,张老师都把握得当,听张老师的课有一种穿针引线,水到渠成的感觉。
3.张老师的课堂是面向全体的。即使是朗读不太好的学生,张老师也很有耐心地引导,帮助学生去理解、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当这种引导达到一定程度时,张老师会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在读中升华情感。
4.张老师的课堂是融汇贯通的。他将语文与历史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学还能了解历史,甚至爱上历史,而学科之间的相通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5.张老师的课是充满感情的。在他的朗读中我几欲落泪,唯有对文本、对人物深入剖析才能将真情流露,张老师必然下了功夫。
6.张老师的课是清晰明了的。在理解内容方面,他将鲁迅和闰土的各种对比贯穿始终,在指导朗读方面,他将“读出画面,读出角色,读出情感”做为纵向主线层层递进,拔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这节课留给我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85253/574637525b422c3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