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物质都不丰富,总盼望赶集,因为只有赶集才能看到琳琅满目的东西。对山里的孩子来说,赶集的这天是最幸福的。那条热闹的街道一直躺在我们的记忆之河,永不老去.....
记得我们乡里农历逢三、六、九的日子便是赶集日。我们家乡也叫“逢墟日”。赶集的这一天,我们必须起早床,我们会换上最体面的那身干净衣服。吃了早饭,就跟着大人们走几里路去乡里。步行山路往往是三五个邀约成群,大人们一路东家长李家短的聊天,小孩们一路追逐打闹。虽说山路挺远,但有伴相随的路途也过得很快。
对于我们山里娃来说,走几里山路去赶集可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因为,山路的另一端连接着山里的大世界--集市,即使很多东西买不起,多看看也心满意足了。
乡里只有一条街。街上两边摆满了摊位,最吸引眼球的便是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我们小时候的衣服、鞋子都是在赶集时在街摊上买的。精明的大人们总能砍到她们满意的价格。虽说那些衣服早已过时,但在地摊上大人们拿着摊子上的新衣服在我们身上比划尺寸时的欢呼雀跃之情却永远不会过时。
赶集日这一天,铁匠、竹匠、木匠等农家手艺人会把各自做的“活”摆在街的两边。铁匠打制的菜刀、镰刀、铲子、铁钳都是真材实料、极耐用的。竹匠用竹片(我们叫“竹蔑”)编的竹椅、菜篮、米筛手工精巧。木匠炮制的木桶、木缸厚重又结实。
街上卖饲料、化肥和农药的店铺多过于卖自行车和卖摩托车的。乡下街边,你可以花钱修钟表、修木桶、修雨伞、修鞋子、修黑白电视、补衣服、补轮胎……乡下的街道呈现着决不丢弃任何东西的乡村哲学。在城市里,这些小生意大都难得一见,也许城里人对新产品的质量更有信心。
在街上,最醒目的交通工具便是摩托车,它代表着另一种身份。
乡里有些东西,是现代化城市里见不到的,比如谷仓、粮站、供销社——这些都是过去人们依赖政府配给粮油时代的遗迹。
村里的大人们有时会挑上多余的农产品去街上卖。街的两侧地面上摆着很多蔬菜、禽蛋、香菇干、竹笋干、扫帚、狗崽、猪崽……跟着大人们赶集在街上热闹一整天,有碗汤米粉、冰汽水、冰棍、蒸包子、爆米花、冰糖葫芦或者花生糖解解馋,就心满意足了。
妇人们在街上碰到熟人会拉到一边拉扯家常。用平常一样的大嗓门讲话。农闲时间大人们没什么好做的,只好聊聊儿女收入和婚嫁前景,扯些没用的闲话。由于我们农村人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起度过,因此大家聊天时都是大嗓门,不用顾忌周围的存在。
而男人们见面,一般没有太多寒暄,首先递上一只烟--这就是中国男性世界里通用的名片。
在乡里,人人都是亲戚,关系错综复杂到甚至没有相应的汉语书面称呼。“这是老姑婆,快叫人啊?”“这个你要叫他老舅公。”
这,就是大人经常教导我们小孩子的文明用语。在我们乡下,没有“叔叔”“阿姨”这类的公共称呼,都是按照辈分亲戚关系来称谓的。
街上偶尔走过的穿着时髦、拉着拉杆行李箱的年轻人,往往最能吸引乡人们的目光。拉杆箱轮子在青石街道上发出的轱辘声响提醒着人们,在山外的山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
熙熙攘攘的乡下街道充满了生活的琐碎和甜蜜。
去赶集的小伙伴回到村里后,往往会在其它伙伴面前骄傲地描绘着今天在街上的奇闻逸事……
这,就是山里的大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