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史学
社会心理学81-关于攻击的概念|20190825

社会心理学81-关于攻击的概念|20190825

作者: 数据产品化 | 来源:发表于2019-08-25 12:51 被阅读0次

    在人类过去的100年里,可谓是多灾多难也飞速发展,现实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没多久又经历了苦难的第二次世界大难,接下来各种地区战争,还发生过集中营,大屠杀等惨案,最近些年层出不穷的难民,地区冲突,恐怖事件,都让太多的人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250场战争夺走了1.1亿人的生命。

    我们看到了各种战争、暴力事件对人们的伤害。但是这还没完,就2009一整年来说,美国被各种枪击、抢劫、刺伤等伤害的人数高达百万之多。2018年有19666人在叙利亚内战中死亡,这是从2011年来该国死亡人数最少的一年。

    攻击行为虽然没有战争和其他暴力事件那么严重,但是依然是有害的,对35个国家的儿童研究后发现,超过十分之一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过。另外,由于互联网具备匿名的特点,相信很多人都被人在网络上攻击过吧。

    那我们就需要思考一下,这些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如何解释呢?

    从心理学角度思考还需要提一下几个问题:

    攻击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后天习得的?

    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敌对行为?

    大众媒体对攻击有影响吗?

    我们怎样做才能减少攻击行为/更好的保护自己?

    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须要定义攻击,心理学家给出的定义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定义中特意排除了无意伤害的部分,比如意外交通事故,医疗疼痛等行为造成的伤害。

    这个定义讲攻击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方面,**当动物发怒时,它们展现的是典型的社会性攻击行为;而当掠食者前行在猎物之后,他们表现的是静息的攻击行为;**社会性和静息攻击行为份属于不同的脑区。对于人类来说,心理学家讲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和“工具性”两种,敌意性攻击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目的的一种手段。

    看完这个我们就知道了,战争行为是属于工具性攻击的范畴,因为发动战争的国家的出发点基本上是利益原因,而不是复仇行为或敌对行为,它是“冷静的”。而谋杀多数是”敌意性攻击“的,其中一半是由于情绪冲动或意见不合爆发,剩下的是由于恋爱关系、酒精、毒品等问题导致的争吵。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大概也能够明白为什么很多地区及时提高了谋杀刑法也没什么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81-关于攻击的概念|201908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ph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