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值得》这本书很多人都看过或听说过吧,它是90岁心理医生中村恒子写的关于生活的哲理小书。
这本书读起来不深奥,话语平实简单,像我们身边的一位老人在诉说着她这一生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却极具哲理,让你有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些话直击心灵。
在第一章:工作是为了什么?开篇就提出“为了钱而工作,并不是可耻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事”。当感到迷茫时,就干脆而果断的告诉自己: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而已,这是根本。为了钱工作并不羞耻,没什么羞于承认的。
在思考“这份工作不适合我”的时候,不妨先试着去做,可能做着做着就做下去了。当人活到七老八十的时候,“胜利”与“失败”都毫无意义,头衔和职位,都如过眼云烟。
如果能遇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那再好不过。但这种情况就像买彩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喜欢工作大多数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过多的“空闲”,有时会带来负面影响,“适当忙碌”的状态反而更好。
如果工作让你一直做出巨大牺牲,就要离开。离开之前最好先确保找到下一份工作。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最重要的是“自己主动做出抉择”,要为自己决定的结果负责。不应该只是抱怨,而应该“通过自己努力,主动改变眼前的工作,活出自我”。这不是别人的人生,自己的人生就有自己决定吧。
一直想着:“我必须要幸福!”,是不能实现的。必须怎样,就像人生不必要的行囊。我们现在许多人判断幸福与否的标准,往往是通过与人比较获得的。如果自己没有喜欢且向往的人生,而以别人的人生作为标准,身上背负的行囊就会越来越沉,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年龄增长,要学会了解自己,慢慢舍弃“想要达到更多”的想法,让自己快乐起来。不管金钱还是生活方式,对自己来说适度就好。不需要夸张幸福的价值,欢喜来临时就满心欢喜。
不要试图通过改变他人来获得快乐,而要想“自己如何做才会快乐”或是“怎么努力让自己在这里心情愉快的度过”,这才是关键。用尽千方百计,耗费几年甚至几十年想要改变他人,只会让自己陷入麻烦中。有这些精力或想法,倒不如做一些切合实际的事。
人际关系是无法预测的,人与人之间可能因一些小事而结缘,也会因一些小事而分离。人会快速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前行,由于时间或距离的原因不能见面,缘分也会渐渐变浅。这就是人际关系。
“来则欢喜,去则放手”,对彼此来说是最轻松的。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只要是别人给予的东西,自己就应该感谢对方。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和别人相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出现大的问题。
心灵的沟通,就是把自己放到与对方平等的位置上,倾听对方的内心世界。只有自己在困境中不断挣扎着寻找答案,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当你 “想要遵从内心而活”,你就会发现自己不会被外在多余事情所困扰。不可能存在一百分的人际关系,只要能对自己信任的人说说真心话,倾诉心事就好了。
人会感到不安,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对未来考虑太多。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痛苦的经历可以扩展人的本性,就像肌肉可以锻炼拉伸一样。有时候看似一切归零,实际上也可能是新的起点。等事情过后,仿佛凤凰涅槃般重生,你会觉得以前的苦恼简直不值一提。
痛苦与伤心,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人活着,每个人都要经历苦难。无论看起来条件多么优秀的人,也会有自己的苦闷与烦恼。表面看上去风光无限的人,其实他们承担的责任更大,立场以及人际关系更复杂。和别人比较让自己陷入失落、嫉妒、痛苦中,实在毫无意义,只会消耗你的精力。
父母的心情会扰乱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波动反过来又会反弹给父母。无论是孩子还是家庭,不要试图追求完美,保持一种细水长流的态度,结果会更好。
父母通过培养孩子,其实也是在培养自己。育儿过程,就是让自己越发优秀的过程。养育孩子也是成长。
无论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时间,为了培养他花了多少金钱,或是做了多少看似了不起的事,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面子或社交,其实很容易被孩子看穿。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是真的为自己着想,还是只是形式上的关爱。不是孩子拜托我们生下他们,而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把他们生下来。
孩子长大成人后,有了自己的生活,开启了自己的人生,父母就不要贸然闯入。既然是亲自关系,你们之间的纽带就永远不会断开。这样的纽带就像桥梁。父母和孩子的人生车轮虽然驶向不同的方向,但由于有桥梁,你们可以随时往来。
关于“死亡”,中村恒子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想在死之前身上插满管子,叮嘱孩子不做延长寿命的抢救。一个人安安静静离开也很好。不管是一个人离开,还是在医院离开,我觉得能带着尊严,安安稳稳地死去便足矣。”我也很赞同这种观点。
最后做一下总结:人生的满足感并非由别人决定,也绝不应该追求和别人同样的生活。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一直被他人影响而疲惫不已,那就想想这句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