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简书读书伯乐江雪阁老师推荐几篇阅读书目,是新生代作家徐则臣的作品。看书已力不从心,好在耳朵还好用,去喜马拉雅听书里一通搜索,找到了读客熊猫君制作的《北上》。连着听了两遍,大喜过望,书写得很震撼,朗读得也声情并茂,无异于享受了一场文化上的饕餮盛宴。
2014年,中国的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从这时起,出生于1978年的徐则臣开始创作这部《北上》。历时四年的心血之作,最终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徐则臣有在运河淮河段成长生活的经历,对这条大河感情深厚,之前已出版多部以大运河为背景的小说作品,而《北上》的创作,他让大运河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叙事的主角。
写运河难度很大,因为河流本身不会说话。作者浓墨重彩,写生活在运河边的人,跟它有联系的人,对它有感情的人。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他的弟弟马福德,翻译谢平遥还有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及他们的后代,一系列人物的悲喜故事汹涌而来,让这条河流形象丰沛地展现出来。
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1797公里,在空间上极其辽阔;如果从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古涵沟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时间也非常漫长。在辽阔漫长的时空中呈现运河,徐则臣在结构上匠心独运,让几代人,以不同的视角,交替表达他们所理解的运河。所以,我听到的《北上》,大运河便成为一条实实在在能看到摸到流淌的河流,也是一条文化意义上的河流,它不仅流淌在纸面上,也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
《北上》从1900年写起,在那个时代,大运河仿若高速公路,盘活了发展中差异性极大的一个国家。尽管在开始,运河只是为了漕运,但到了后来,这种功能已逐渐式微,而它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却逐渐发挥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