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国民,总是“古的拜”,或者“洋的拜”,最缺乏对当今的审视,遑论超越先前呢?比如没落的王孙,只会说起先祖的荣光,以证血统的高正,自己不知道龙种生了跳蚤,变异早成俗物了。
小学生的课本里,写着古时的强盛,这是必要的。成年后,得学会正视,特别是这五百年,得以惭愧和羞耻之心对待,方有真正赶上的明途。如果一直掩耳盗铃,那就不但无法前进,而且势必后退的。
特别是一些古城,比如我在的洛阳吧!它历史的厚重吓人,但再厚重的历史也毕竟只是历史,是一堆灰尘罢了,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宝贝。但这竟成人们的自豪,五六十年的宣传里,除了“民族发源地”以外,再拿不出新的东西来,旧的招牌早经剥蚀,几成废木朽材了。
我向来不敢以生在洛阳为傲。古时最强盛的王朝,不会在这里定鼎,也定不住的。西周不行,王族才迁洛邑;西汉气尽,东汉才来残喘,王莽也没把洛阳看到眼里的。孝文帝的小朝廷迁都,只是看中了这中原的位置,那时的拓跋族没有气压河山的大政治人物,到这里也没经营多久。那些爷们,北方混不下去,就往南方窜,洛阳是他们在北方的最后一站。仓皇南渡的回望里,对北邙之上的王侯之墓只能说声“对不起,溜之乎”,粼粼马车比出游快几百倍地逃窜了。
都说南方君主守江山不到头,但历史到宋朝,南方毕竟是后来居上了。历史就像烙油馍,馍熟时厨师的最后一铛是让哪面朝上,你是说啥都不敢断定的。综合国力鸡的屁,先进伟大生产力,都靠不住,大船说翻就翻,小舟摇啊摇,多次摇过山海关,摇到卢沟桥……
现在啥时代了,还在说着说了一万遍的陈辞,科技和文化的长队里,一直没有这旧都的影子。边缘化的趋势里,没有一点奋起的迹象。是上头的重视不够,还是没有魄力独具的头羊,或者有头羊也要成了大内争斗的殉葬,投入真正古城的大牢。是维持会会长,是随着大部队走的羊群,最真实地代表了中庸守旧封闭自我的民族性格……
再不要以它为自豪,它早已没有了资本。同样的还有不少这样的城市吧,如扬州,如襄阳。最平庸里还自高自大着,还牛气冲天着。一个老牌的复旦大学生成为文化的旗手,六十年来竟然没有接续,八九十岁还孤傲着,这是多大的不幸啊!也许历来的当家者从来都认为文化只是门面,不是掌柜当铺,但经济科技却也是没有一点亮眼的东西啊!
洛阳才子他乡老,老来斜阳成晚照。这样的氛围,只能是大众互骗的小欢,当历史的余晖散尽,收去它最后的一线光芒,它终将会被彻底遗忘。
走在异地的街头,互逢有人问询我的籍贯,答曰“洛阳。”对方摇摇头,说“不知道”。然后一个白眼,绝不回头地走开去。
希望这不是河洛未来人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