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父子印象

作者: 布衣向儒 | 来源:发表于2022-04-06 16:49 被阅读0次

    一顶鸭舌帽,对襟中式袄,肥大的裤管,绑带紧扎裤脚,脚蹬一双老人布鞋,手拄一根木头拐杖,弯腰驼背,颤颤巍巍,每走几步,倚杖而立,手搭凉棚,望向远方……

    老人好像是在找什么,又好像不是,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沟壑,一双浑浊的眼睛四顾茫然,或许是在寻找逝去的流年吧。

    这是我印象中的郭老先生暮年缩写。

    郭老爷子是本村的一个郎中,村人尊称一声郭先生,在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郎中也是稀缺资源,四里八乡的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没少找先生瞧病。遇到家人卧床不起的,总要差人去请郭先生,外村的还得套上马车,马车上铺上一床厚褥子,好让郭老先生坐得舒坦点。

    记忆中的郭老先生已经老矣,高而且胖的身形让他行动迟缓,常年养成的职业素养却显得从容淡定,忙而不乱。

    随着一声“先生来了”,病人和家属如同吃下一颗定心丸,病情仿佛好了一半,焦虑也减缓了许多。

    简单了解病情,询问饭量如何,大便是否正常,翻开眼皮看看眼白,张嘴看看舌苔,之后就是切脉。

    郭老先生切脉的时候双眼眯起,神情专注,身边的人也极其配合,屏气凝神,屋内落针可闻。

    几分钟后,先生松开手坐直身体,神情略显轻松,此时病因已经了然于心,开处方,交代家属用药及病人需要注意的禁忌。

    需要打针处置,先生会安排家属烧好开水,洗手,再给针管,针头消毒……

    最后不忘反复开导病人要放宽心,好生调养云云。

    收拾好行医箱,喝一碗主家化的红糖水,先生告辞离去。

    郭老先生属于旧式郎中,结合现代基础医疗的赤脚医生,亦农亦医,是乡间典型的耕读传家世范楷模,他对子女的教育也身先垂范,用心良苦。

    其子自幼聪慧好学,爱好广泛,触类旁通,尤其喜欢音乐,对铜管乐情有独钟,吹得一手好西洋长号。

    当时小郭老师在村上任教,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指导老师,每次公社组织的文艺汇演,我们村都以形式多样,质量上乘而夺魁。

    小郭老师也是个热心人,每学会一首歌,都要在队部组织村民教歌,在那个文化贫乏的年代,给村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精神食粮。

    有一次他凭自己的关系,牵线搭桥外地一家文工团到本村演出,村大队积极配合,提前组织村民打扫队部,洒扫平整戏台(一块比较高的土平台而已),村民踊跃参加,支杆架线,搭建篷布,夜晚的队部亮如白昼,四里八乡齐聚,扶老携幼喜气洋洋,比过年还要热闹。

    演出开始了,大家惊奇地发现,小郭老师竟然在台上的乐队中当号手,这让小地方人大开眼界,那可是我们村的骄傲啊。

    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让大家沉浸在无比幸福的回忆中,次日村里就传出新闻,说是小郭老师要随文工团一起走,据说,文工团领导很赏识小郭老师的才华,两人一拍即合。可后来,这事就不了了之,小郭老师依然在山村任教。

    某天,郭老先生在村里跟乡亲们闲聊此事,大家也都很关心在意,郭老先生说,唱歌跳舞,吹拉弹唱玩玩可以,但作为职业就算了,说到底还是个戏子,哪有当先生(老师)地位高受人尊重!众人默然点头称是,但感觉还是有点失落,小地方当先生和大地方当演职人员,哪能一样吗?莫要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以后我随父母进了县城,小郭老师也淡出了我的视线。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意外发现小郭老师已经是该校的生物老师兼化学老师兼音乐老师,以前印象他只懂音乐,啥时候又能教生物化学了?后来才了解到,我进城之后小郭老师考上了师范学校,主攻方向就是生物和化学,同时也没丢下他对音乐的热爱。

    小郭老师的生物课别开生面,记得他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时,曾为我们展望未来:也许有一天,我们人类可以在皮肤上生成叶绿素,那就不用吃饭了,晒晒太阳就能饱。

    初中化学是基础课,概念性的东西居多,小郭老师上课从不带教案,体现了他非常自信的一面,同时,我们也领教了他严厉的一面。

    上次布置的应知应会作业,今天上课就是先背诵,从第一排某位同学开始,一溜往后,不会背的同学尴尬得要死,小郭老师不言不语,就那么盯着你看,脸上的表情时阴时晴捉摸不定,被盯的同学如芒在背,冷汗涔涔。不会吗?没关系,先站着,下一个。

    没有打骂,没有体罚,觉得难受就走点心,众目睽睽之下别再丢人现眼。

    那一届学生中考的化学成绩出奇的好。

    后来,小郭老师以其出色的教学管理能力和组织才干,先后担任了副校长,校长……一直走上正县级领导岗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路政绩斐然。

    想必郭老先生泉下有知,也深感欣慰吧!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有的是自己选的,有的因缘际会被动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路,无论走哪条路,不怨天尤人,适应,调整,发力,破冰,前行,应该才是理性的人生轨迹。

    郭老先生因生活的时代局限,或许耽误了一名音乐家,但阴差阳错造就了一名正县级官员。

    有人艳羡郭家祖坟冒烟,殊不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贵人相助的同时,离不开自身点点滴滴的努力和付出,随着一路走来,一步步成长,站的高度就不同,眼界自然也开阔。

    重温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古诗《望岳》,或许可以给我们更多启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郭家父子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zr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