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写了篇文章,柏拉图《论爱情》,一本精彩酣畅的小册子,结尾处着重强调多读书的重要性。
一朋友评论:“我就觉得你写的这个东西,教化太多,率真太少,不可爱。”
一时默然,回看自己看书过程,读而不思,只是功利性的读书。我迫切的希望得到一些知识,于是记住了那些直接可以用的教条,甚至越来越享受那种好为人师的感觉,自以为懂得越来越多。
我们读书,经常走不出来,只知道照搬这本书的教化,以为略懂,但终究未结合自己的经历、思想去整合,流于表面,班门弄斧罢了。率真的鲁迅,便是非常不喜孔子。孔子饱读诗书,但在黑格尔看来,他不过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孔子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并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孔子只是对道德教训的义务的综合罢了,这种义务的实践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
所以比起孔子,老子便显得率真、可爱多了。
一些经典作品都有其时代内涵,而恰恰是这种所谓的时代内涵反倒抹杀了率真与可爱。
有两本书,一本《诗经》一本《聊斋志异名篇赏析》,就文字本身、故事本身而言,是极美的极绚丽的,可是后人给它的一些注解,硬是塞进某种精神进去,反倒抹杀了这种美,再经过应试下的教育放大,更是令人觉得无聊透顶。
我买的是程俊英 撰的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经译注》,这本书仍然有些许的教化内容,但大体上,她关注的是诗歌本身,所以她的重心是把诗经用现代押韵的俏皮话去翻译诗歌,使得我可以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诗的美,文字美、韵律美。
举个例子: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①芣苢(fo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③有:采得。④掇(duo):拾取。⑤捋(luo):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⑥袺(jie):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⑦襭(xie):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对于大部分书籍而言,他们会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当然他们这种说法是极具哲理色彩的,可真的是很乏味,例如对这首诗的赏析:
节奏构成了变化。一强一弱,一张一弛,一阴一阳,由此持续下去,事物便不断运动和变化,在变化发展中突破单调和沉闷,产生出五彩斑斓的现象来,却又在节律中保持着统一。节奏也是自然的法则之一。人遵循节奏,同时也是追求自然。所谓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感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节奏的体验和感悟。它是一种超越单调沉闷、划一呆板的努力,是一种新陈代谢的努力。
普通百姓当然不会去深究这当中的道理,而是凭着直觉和天性去追寻自然的节奏变化,从中直接把握生命的自然律动,体悟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律的同一。于是,就有了“杭育杭育”、“采采副仪”富于韵律感的声音,有了摇篮曲、小夜曲等。
让我们再看看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是如何评析的,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历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译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焉。
显然后者要率真与可爱的多。大多数书,大体都如前者,他们尽可能的给我们灌输他们的思想,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
当我们能有自己的价值解释系统,与之发生碰撞、思考,固然是一件美事。可显然,我们大部分没有这个能力,被他们的思想灌输的非常彻底,俯首称臣,拍手叫好。
我经常给人推荐一本小说《月亮与六便士》,20世纪最受欢迎的故事圣手毛姆所写。以高更为原型的一篇追寻美的故事,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哲学话题。
现在我觉得它不美了,再看这本书,会发现作者在一旁不断的引导我、提醒我这些现象以及本质。他更应该只是叙述故事本身,没有那么多教条式的旁白,让我在看书中自己去思考,去感受故事本身的那种美。
不过,他若这么做,想必也不再会有那么多读者了。
读书多=知识多,这个等式是绝对不成立的,很多人如我,读的只是“意见”,对于知识是什么,我们一无所知,却又以为知道。
柏拉图把诗和艺术作品放在对认识的真实性程度最下面一个层次。把这个定义为一种幻想,只是可感事物的一个影像而已。所以我们读书会各有各的感受,因人而异。我们所爱看的小说更是如此,正如昆德拉所说,小说只是作家在挖掘自己身上的不可能性,是私人的东西。
相比之下,那些读书少的人反倒更显率真、可爱了。
评论我的那个朋友,是我高中唯一一个觉得有趣的同学,高三看西班牙的物理教材,看线性代数,上课基本不鸟老师,基本不care成绩。我知道,他到了大学,估计也和高中没啥变化,他依旧率真、依旧做自己认为美认为有趣的事。
与之对比,我那所谓的成长和变化,不禁显得太过世俗和无趣。
自己也觉得无趣。
人的一生,不就是追求某种不变吗?
班里有两个同学,有趣。
一个醉心本专业,不世俗,单纯的出于喜欢。成绩一般,没有什么科创成就。可他就是开心啊,他喜欢它。那就够了,喜欢的是它本身,而不是因为它所给他带来的幸福、利益。所以他显得是那么的快乐与幸福,这就是美啊。他梦想的工作是离家最近的本专业的工作。我会亲眼见证他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它是那么小,又那么美,并且已经在路上了。
一个有基督教的信仰,他身上的那种信仰不一样。不同于那种因为处于困境之中,收到某个教徒的关心,便一下子就发现了信仰,那种信仰可能是出于感激,草率的可怕。可,他不一样。他是那么的率真,我知道他一定是处于多这个教的高度认同,才决定加入守护这个信仰。
而这些与读书多没有任何关系,却比我这种俗人更早接触到了知识本身甚至美本身。
其实我是不太喜欢他们三人的,我们不喜欢那些我们无法施加影响的人。
他们三人必定不会在意周围人的眼光。是纯粹的不在意。
这种不在意不同于我们大多数人的不在意,与我们而言,我们所说的不在意,仅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小圈子,在这个小圈子(朋友or亲人之类)我们是受到认同的,有这个支撑,我们说我不在意其他人的眼光。而他们不在意的底气仅是自己本身,自己一人便足以支撑自己的世界,活得天真、烂漫以及有趣。
他们是“美”的。
最后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一句当作结尾吧,“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