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鹰/文


父亲马之建(马子建)[1] 的日记中记载:“1947年上学期在武冈望云小学自学,兼任望云小学六年级算术。”也就是说,父亲入读民国大学 [2] 前在武冈生活过一段时间。
通过网络搜索,没有找到父亲当年在武冈望云小学工作学习生活的情况,但是却对武冈的历史和人文教育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
【NO.1】
武冈历史悠久,自汉高祖六年“令天下县、邑、城”以来,曾先后建县、封侯、立郡、设府、置州,一直是湘西南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建城史。从明朝岷王朱楩开始,历代继承者都将筑城视为大事;用武冈市史志办原主任萧时昇的话说,它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即使城池被围,没有任何外援,也能坚持三五年。——以上内容来源于2013年06月28日“新浪新闻”转载《潇湘晨报》的《武冈:两千年古城的兴衰逻辑》。
【NO.2】
民国初期,湖南省各县等级的划分标准是以清朝府治为一等县;1931年重新划定,以县域土地面积、赋税、人口作为判定标准,将当时的75个县分成三等,一等县有:长沙、湘潭、湘阴、浏阳、醴陵、湘乡、益阳、安化、邵阳、新化、武冈等22个县。
【NO.3】
今日收到卓越网所购的清嘉庆间编的《大清一统志》一书,读其三六《宝庆府》卷,虽觉宝庆一府的教育水平总体一般,但我们武冈的教育在本府中还是名列前茅的。武冈的教育起步较早,宋元时期即有县学和书院,且规模在宝庆府也是较大的。科举及第的多寡,也是一地方教育发达程度的一重要标志。——以上内容来源于2009年05月17日“新浪新闻”发布的《历史上武冈之教育状况》。
【NO.4】
马国棠的姻祖父刘绰哉执教于武冈山门黄家桥士绅刘辉阁家的私塾。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蔡锷6岁,进入该私塾读书,绰哉悉心教导。光绪十九年(1893)蔡锷11岁,赴邵阳县参加县试,主考官见蔡锷年龄小,出联“邵阳考生八十名,唯汝最小”,蔡锷随即应对“孔门弟子三千众,数回领先”。主考官大赞“此神童也!”——以上内容来源于刘一禾《晚晴楼吟稿》。
【NO.5】
辛亥革命前,武冈县已先后办有十一所小学堂。——以上内容来源于武冈县教育委员会编纂的《武冈县教育志(1840-1985)》。
【NO.6】
创建于民国的栗山小学是武冈境内创办最早的学校之一,历经近百年沧桑,始终坚守“教书育人”初心,顽强延续着濂溪文脉,教学质量逐年稳步上升,先后走出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周清澍、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中国驻外大使许军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以上内容来源于2019年09月09日“搜狐网”发布的《武冈这所山村小学出了很多国家级名人,有你认识的吗?》。
【NO.7】
学生自治会是民国时期训育实践的基本组织。民国中后期武冈境内设有三所师范学校,县立、省立共存,初级、中级并立,训育工作以学生自治会为依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训育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是课堂教学以外德育的有益补充;重视社会实践、讲求实践实效性是训育实践的最大亮点。立足社会、融入生活,求学生将所学回报于社会,有目的地服务于社会,这种社会实践模式对我国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担当、不脱离社会现实、具有专门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无启示: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班级组织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是提高实践实效性的重要路径。——以上内容来源于周小喜、李美香撰写并发表于《当代教育论坛》2016年第1期的《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2]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马之建(马子建):派名永柱,字良材,号石村。1925年出生于长鄄马氏家族。自1936年起,先后毕业于新化私立长鄄高等小学堂、新化高平永固镇校、邵阳湖南私立邵陵中学、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邵东廉桥三民中学、湖南大学(原民国大学)[2] 。1944年秋任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学生自治会常务理事;1944年12月初在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聆听胡庶华做“读书救国”的报告;1945年春任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三民主义青年团区队副队长;1946年3月初参加“爱国学潮”,被开除学籍,从此与三民主义青年团脱离关系;1948年任民国大学四零级副级长;1949年4月参加“民大学生运动”,从宁乡串联到长沙,任纠察团团长;1949年6月在新化参加地下党员文诚生领导的地下工作;1949年10月调中共邵阳地委资江公学学习;1950年元月调新化高平黄信发动群众“减租反霸”,任工作组组长;1950年5月调邵阳地委整编;1950年底,作为随军记者开赴抗美援朝战场;1954年7月调河北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训练团学习。自1950年6月初起,先后任职于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宣传部、牡丹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社、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师范学校、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三中学。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万毅、钟赤兵、邱创成、唐凯、李俭珠、赵军、杨平、刘少奇、罗荣桓、傅钟、萧华、陈沂、陈其通、邹适今、胡庶华、鲁荡平、翦伯赞、张天翼、魏巍、郭永江(荒草)、高玉宝、梅兰芳等。一生钟爱诗词、文学、曲艺创作,代表作有“乐府诗体”古典诗歌《少司命》。
[2]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