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
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这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了魅力,可它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
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贺拉斯的警告让我感到不安。我努力说服自己:以后不要再去议论别人的人生。
所有的不同都无法抵挡一个基本的共同之处,人的共同之处。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余华《活着》
堪堪读完《活着》的五篇自序,余先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自序。正文还未收拾好心情去感受,明天罢。
这是我第一次在读书的时候认认真真的去看完一本书的序言,也是我真正又真实的感觉到自己是在读书。没有任何感悟与思想的读书,像是在看一篇流水账。很不幸地,我前小半生读得那些书,可算是白读了。因为,来来回回记起的内容,反反复复的不过是来源于那几本书。大多是没有了印象,只是有个恍惚的影子在那里,当与人谈起时,可以骄傲地道一句:“啊,这本书啊,我看过。”也仅仅停留在看过。什么是看过呢?走马观花式浏览?
我恨不得对余先生的每句话感同身受,试图将他的每个深思刻入骨髓。只是我才疏学浅,作不得标注,甚至连一点点的想法也不敢妄为让其他读者看见,实在是怕被嘲笑。《活着》还是活着,总是轻而易举引人瞩目,随而陷入深思。一边深思,一边感叹,忘记了深思,只够格感叹。
我知道我总是做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我始终是个世俗之人,做着世俗之事,这是难以避免的。有时,我也嘲笑自己的矛盾。于我而言,一切仿佛是没有逻辑的。我一边嘲笑那些追求名利者灵魂的虚伪与空洞,一边幻想有朝一日站在顶端俯视浮世。
人啊,总归是虚荣又自私的。
你无法全然做到不受世事影响,不在意任何一个人的眼光。正如同处于一片迷雾之中,即使你试图摆脱,试图吹散周围笼罩着的雾气,然而事实上,你看到的那些气状物早已吸入体内与你融为一体。这一切因素终会牵扯着你,哪怕你千千万万遍提醒自己,不要在意,不要感受。
终是无法对于外界的声音无动于衷的。最简单的,面对不公,你依旧会倍觉愤怒。你自以为的超脱与自在,不过是轻而易举为自己按上的标签,撕掉标签,空空如也。承认吧,没什么可否定的。一味追求所谓的自由,盲目寻求想象的洒脱,不过是个空荡荡的躯壳。可笑又可怜。
你我,都只不过是芸芸众生。活着,贪图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