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感悟】
儒家思想特别讲究德才兼备,同时强调以德为主,以才为辅。但是在这一章中,孔子特别强调好学的作用。他通过比较认为一个具备忠信之德的人,其实在十室之邑中都容易找到。在这里孔子想表达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一个人当具备了一定的品德(如忠信)之后,我们就要重视好学,重视培养自己的才能,进行第二轮的竞争。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强调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品德是很不好量化的。才能却相对比较好量化,比如各级学校的选拔往往以分数为准。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才能里面往往也包含着品德的因素,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因为一个人要把分数考高,竞争的不仅仅是智力因素,还有目标因素,专注力因素,行为习惯等因素。但是品德因素却不好量化了。道家思想里面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老子》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什么意思呢?道家认为像道德这种不好考察的不好量化的内容,一当有人提倡,就会有人作假。而才能这种好量化,好考察的内容,作假的可能性就要相对少些。比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谚语,意思是讽刺秀才、孝廉名实不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品德不好量化,很容易出现腐败现象。而一当科举制度开始的时候,大家就觉得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相对要公平些,那就是因为它可以量化。正因为这样,虽然大家在现在有不少的人批评高考制度,但是还是目前最为公正的一种选拔制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可以电话。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并不是说品德并不重要,相反,品德是才华的基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