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连续看了三部有史以来最好的钢琴类电影,我想知道钢琴到底有什么好!为什么那么多人去学。
^_^ 欢迎大家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以及作者,谢谢您的关注!^_^
《钢琴家》-01- 三部最好的关于钢琴的电影
利用出差时间看了三部有关音乐的电影,更确切的说,是有关钢琴的电影。
分别是:
《钢琴家》(2002年;豆瓣9.0,排名58;IMDB-8.5,排名42)
《海上钢琴家》(1998年;豆瓣9.2,排名12;IMDB-8.1,未进前250)
《莫扎特传》(1984年;豆瓣8.6,未进前250;IMDB-8.3,排名91)
按照个人的感受,排名应该是《钢琴家》、《莫扎特传》和《海上钢琴师》。
《钢琴家》-02- 问题的提出,便于后面进一步的展开
我选择连续这三部电影,是因为我很想知道钢琴之于人类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又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会去学钢琴?
问过一些家长,他们认为:钢琴容易入手,并且是乐器之王,学了钢琴其它乐器也便容易上手了。
又问过一些家长学音乐的目的,他们认为:学音乐目的在于陶冶情操,而并不在于学好乐器,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
但钢琴这玩意儿又笨又重,很不方便携带,根本不能发挥随时和音乐亲近的作用,所以并不是最好的陶冶情操的乐器!
在我看来,之所以辣么多人选择钢琴,是因为放眼看去,社会上全是钢琴培训班,作为家长真是没得选,你想学个轻便的,比如吉他、二胡,要么跑老远,要么并不便宜。
这感觉就像你想学武术,但满大街都是跆拳道,武术的价格还是跆拳道的两倍甚至更多。你说你怎么选?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满大街都是教钢琴的,毕竟没有迫切的学习氛围,哪有这么多培训机构。这也是本文会涉及的问题。
同样引发的问题是,学乐器并不像高考一样没得选,但为什么仍然有绝大多数人选择了这座独木桥?
还有,就是父母口中所谓的“音乐熏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下面,我们从人类影史上最著名的三部钢琴类电影说起。
《莫扎特传》-03-《莫扎特传》
由于自己的孤陋寡闻,我只知道莫扎特是一个钢琴大师,因此我想当然的认为这三部都是有关钢琴的电影。
最后我才知道钢琴之于莫扎特,只是他音乐创造的一个工具,钢琴在影片中仅仅是个配角。
有人把朗朗被比作“中国莫扎特”,但观影时我只有一个感受:相较于这位前辈,朗朗的差距还太远太远,他只学会了如何去用好这个工具,却没有用它拓展出无限的可能……当然这是相对来说的。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伟大的代表,他创作了各种题材的音乐作品,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小夜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电影主要截取了莫扎特在维也纳富有创造的没落生活,在这里的十年,他以平均每年一部的速度创造着型式多样的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都是其中的不朽之作。
之所以这么牛逼却还那么没落,电影是以一位反面人物——维也纳首席宫廷乐师老萨,作为问题的根源,出于嫉妒对莫扎特进行着各种打压。
有趣的是,最恨莫扎特的老萨却是最欣赏他音乐才华的人,即便利用自己的权威只准歌剧上演一周,老萨却会每场必到,躲在角落里欣赏着天才杰作的同时又燃烧着因嫉妒而产生的怒火。
影片一共3个小时,莫扎特最终死在了由老萨一手设计,却由两个人共同合作的《安魂曲》上——后者做记录。但反派终究承受不住内心的煎熬,进了疯人院!
这是一部利用音乐刻画人性的电影,嫉妒、恨、宽恕、自大、坚持、梦想…..演绎的那么成功让它拿走了当年8项奥斯卡奖。
至于钢琴的作用,这部电影是这么说的:
(1)作为音乐会的灵魂,钢琴更适合音乐的创造,它的表现形式更具多样性。影片中老萨总是坐在一台钢琴前痛苦的创作着,但之于天才般的莫扎特却不会受一台钢琴的束缚,各种乐器总是在他脑中自然的响起。
(2)钢琴更富表现力,漂亮的歌剧演员总是在老萨的伴奏下进行练习,而处于没落中的莫扎特也是去一位富人家里为他的一群狗伴奏。对于帅哥弹琴美女唱歌的场景我们也总是在电影里看到。
钢琴在乐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并且它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因此那么多人想学它也就容易理解了,毕竟谁都想当最重要的那一位!
这么看来,看似不理性的消费背后其实有着理性的选择。只是人们有时自我感觉太过良好,容易轻信自己会是那个唱主角的,因此理性和非理性常常并存,但更容易让自己的生活处于混乱中。
《莫扎特传》-04-《海上钢琴师》
一个白人小孩儿(名字叫1900)出生后便被遗弃在一艘往来于美国和欧洲的客轮上,他由黑人烧炉工一手带大,一辈子都与钢琴作伴,从来没有离开过那艘船,即便因为年久失修,船被6吨重的炸药爆破的那一天。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悲剧,一个人的才能只能被匆匆过客看到,所有的人生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虚无,自以为想到的便是真实的人生,于是干脆选择沉浸(躲避)在钢琴的世界,一辈子都不曾下船一次,那怕是为了心中的爱情。
当然影片把这种行为描述的很高尚,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生的参透: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在有限的钢琴上,我自得其乐,我过惯了那样的日子……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相较于其它两部电影,我并不喜欢这部,因为想象出来的人生总给人一种不真实感。
不过这并不妨碍钢琴对于我们内心世界的表达,因为音乐就是幻想出来的一种美妙。
(1)日复一日的海上生活,主人公1900见过、听过太多人的故事,或悲伤、或快乐、或动人、或美妙,钢琴总能给予人性最美妙的洞察;他能够合着每个人的故事随意的表达着自己的音乐。
(2)对于1900,音乐已不是一个个音符的组合,而是由音乐构建出来的奇妙世界,即便爱情也无法让自己抛弃掉这音乐。他曾试图去爱一个人,但发现无限不可控的真实生活倒不如这88个琴键,虽然有限却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
钢琴之于人的这种作用——也可以认为是音乐之于人的作用。
理解了这个便能够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学一门乐器。
其实任何乐器都有相同的作用。抒发情绪,与心灵建立链接,反而是越小越方便些,钢琴的作用在我看来是被无限的夸大了!
《海上钢琴师》-05-《钢琴家》
三部影片中,我最喜欢这部,只是最初误以为自己在看《海上钢琴师》,所以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主人公小瓦会如何进入港口,又如何通过货船逃亡苏联或其它什么地方。
到最后才发现,我在看另一部电影。^_^
伴随着电影,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影片选择了钢琴,又为什么犹太人要遭此劫难?
上层社会,衣食无忧,钢琴家、教授,一家的知识分子……转瞬间,什么都没有了……被迫带上羞辱的袖标……没和长官打招呼就要挨上一记耳光……老人被强迫跳舞,像杂耍似地玩弄……孩子在狗洞里被活活打死……一个曾经体面的老人因为饥饿去抢一个妇人的粥……一个坐在轮椅里的老人因为没有站起来向冲入自己家中的纳粹行礼,被直接扔下楼……一个犹太女人只是想知道自己要被送往哪里,直接被一枪打死……站成一排,被随意的点名,趴在地上,然后又被随意的射杀……
人性的阴暗面在影片中毫无保留的展现着,在影片的前半部一遍又一遍重复着……
当然,这么优秀的作品绝不会忘记表达人性的温暖……
钢琴总是在不经意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钢琴换来了2000波兰币,让小瓦一家不至于饿死;
是钢琴帮他在集中区找到了在酒吧里弹琴的工作;
是钢琴帮他结交了很多欣赏他,并在日后协助他逃离集中区的人;
又是钢琴帮他度过了心灵的困顿,在一次次无声的弹奏中支撑着小瓦活了下去;
最后,又是钢琴帮他在战后快速的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看这部电影,我总是想起《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
两人同是犹太人,同样生活在二战期间,同是一家人只有自己艰难的活了下来。唯一不同的是后者是一位心理学家,活着走出奥斯维辛集中营后,他创立了具有影响力的“意义疗法”,战后他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奥地利,而是留下来利用心理学帮助同胞走出战后的阴影。这一点和影片中小瓦的选择又是一样的——他用钢琴帮助同胞。
如果说道音乐的熏陶,那么这部电影里有最好的表现,当肉体备受折磨,心灵一片困顿时,小瓦的手指便在空中舞动,他的内心便会奏起一首悠扬的乐曲,他内心的痛苦便会暂时消退,他的心灵便得到了慰藉。
是音乐支撑着小瓦继续好好的后下去,也是音乐帮助他从战争的阴影中快速恢复。
音乐就如同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时时叩问着我们的内心,在肉体被榨干的同时,利用精神的养分无声无息的滋养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这也许就是音乐对我们的熏陶。
p.s.《莫扎特传》和《钢琴家》都获得了非常有分量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导演奖。
网友评论
应一些家长的要求,我们正在尝试做一个共创式的【家长写作社群】,通过写作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写自己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写自己的教育理念,写与教育相关的任何事情。通过写作让孩子的成长有迹可寻,让家长自己在教育方面的认知成长有迹可寻,最终让整个家庭的成长有迹可寻。
详情可阅读:https://www.jianshu.com/p/f7ca2f9dd2b3
如果您有兴趣,希望能和您一起共创这个社群,期待您的参与!
微信号为:qq378558645(这个不是qq号),加微信备注“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