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大德者必受命
【原文】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译文】所以上天根据万物的本性加以呵护和生养,能够栽种的就加以培育,倾斜、枯萎的就让它覆灭。《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这是上天的意志!”所以大德之人必然承受天命。
【解读】
从上一节中孔子对舜的赞叹可以看到,舜以至诚的孝心被相中成为天子,又以安邦定国,化育天下的伟大成就,展现大孝尊敬。舜不仅证明了有德者必有位,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人格典范,成为后人效法追随的榜样。
为什么有德者必有位呢?
第一,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笃焉。
上天随顺万事万物的本性而化育之成就。崇山峻岭承载苍松翠柏,阴暗墙角庇护苔藓地衣。大者得其大,小者得其小,才有鸢飞鱼跃,海阔天空,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展现了上天无上的仁爱。
在经典中,但凡展现天地的伟大,即是阐明圣贤的光辉。所以天地有好生之德,讲的是圣人也有好生之德。一个人若能学习圣贤,以仁爱之心善待他人,就能听懂他人无声的呼唤,进而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利益他人。
第二,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上天化育和成就万物,用的就是栽者培之,倾者覆之的方式。能够栽培的就培养它,不能栽培的就让它覆灭。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生死祸福,表面上看是上天的意志,其实都是自作自受。这里说的上天的意志,本质就是人生社会的规律,千变万化之中,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不变,一念善就种下了吉祥的种子,一念恶就种下了灾殃的种子。上天是栽者培之,还是倾者覆之?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善行或恶行。
《中庸》开课以来,我们曾多次扣问过自己,我是真的、真的,真的对客户好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因为人只有一颗心,我们怎么对待客户,就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与爱人。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听懂客户无声的呼唤,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听懂孩子与爱人无声的呼唤,成为更好的导购员,就能成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爱人。
问题不是被一个个解决的,而是一片片消失的,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最可思议。因为人只有一颗心,刚开始更用心的对待他人,感受他人无声的呼唤时,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有一句话一直让我们深受鼓舞:“在光明的世界里,黑暗中的问题原本就不存在。”
怎样才能听懂他人无声的呼唤呢?
三、人生重大战略,建设自己心灵品质。
假如你今天戴了红色墨镜,放眼过去,整个世界都是红色,只要不摘下眼镜,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就与你无缘。摘下眼镜,你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从最根本处说,每个人都是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但每个人的心上或多或少都沾有尘埃。心原本如明镜,可以洞彻万物的本质。但凡有尘埃在,明镜就会变成昏镜,甚至哈哈镜,世界因此失真,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会扭曲。一颗空灵纯粹的心,才能敏锐感知身边的变化,建设自己心灵品质就是去除灰尘,让昏镜重新变成宁静,才能不偏不倚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和温度。
故孔子曰:故大德者必受命。大德之人必定能够蒙润上天的护佑与福德,不仅拥有功名富贵等世俗中的成功,更可以拥有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子孙的孝顺与恭敬,拥有幸福自在乃至圆满崇高的人生。
【学习内容要点】
第一,上天随顺万物而成就之人,法天而行,以仁爱之心,利益和成就他人。
第二,生死祸患不是上天意志,而是自作自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理昭昭,亘古不变。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地不仁,方显大仁。
第三,人生重大战略,建设自己心灵品质。
在光明的世界里,黑暗中的问题原本就不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