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解释《卫诗•淇奥》,将绿竹分别解释为两种东西,说:“绿是王刍,竹是萹竹。”《韩诗》说:竹应当写作‘’(生僻字),读音是徒沃反切,也有人称之为萹筑。郭璞说:“王刍,现在叫做白脚莎,也就是菉蓐豆也。萹竹就像小藜麦,茎与节是红色的,常见生长在道路旁,可以食用。”还说:“有一种草像竹子,高五六尺,淇水河畔的人称之为菉竹。”
以上这些说法,都是北方人不常见竹子而附会的。《汉书》记载:“下淇园之竹以为揵。”寇恂担任河内太守时,砍下淇园竹子做成百万支箭矢。《卫诗》中又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句子,什么是绿竹,已经很明确了,像白脚莎、菉豆之类,哪里能够“猗猗”、“青青”呢?
古籍中的名物考据,需要非常专业的钻研精神,实在是很费神。一般来说,还是人物故事更吸引人。
容斋随笔·随笔卷六·绿竹青青
毛公解《卫诗•淇奥》,分绿竹为二物,曰:“绿,王刍也。竹,萹竹也。”《韩诗》:竹字作,音徒沃反,亦以为萹筑。郭璞云:“王刍,今呼白脚莎,即菉蓐豆也。萹竹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云:“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侧人谓之菉竹。”案此诸说,皆北人不见竹之语耳。《汉书》:“下淇园之竹以为揵。”寇恂为河内太守,伐淇园竹为矢百余万。《卫诗》又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之句,所谓绿竹,岂不明甚,若白脚莎、菉豆,安得云“猗猗”、“青青”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