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习医笔记 ▍汗法及其方剂(下)

习医笔记 ▍汗法及其方剂(下)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11-29 06:00 被阅读0次

    【题记】

    本系列笔记是本人阅读各种中医著作的笔记,一些观点与现下通行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之间意见也不统一;所录方剂很多是有关医生的经验方,实际效果无法验证,切不可照搬照抄,否则后果自负。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想主要是看著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否有其合理之处,能否自圆其说,从而启发培养自身的中医思维,加深对中医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崇拜。

    四、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证:发热恶寒,头疼,无汗,有水气。

    有水气表现为干呕、噎、干咳、且昼轻夜重,下利或小便不利。(因为下不去,所以只能往上了。)

    小青龙汤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和半夏以去除水气。干姜、五味子侧重去心下(肠)之水气,干姜、半夏侧重去胃之水气,细辛侧重去肺之水气,四药合力散水气,逐饮邪。细辛通九窍,利百脉,散水气,还可助力麻黄发汗。

    小青龙汤配伍:麻黄15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甘草15克,干姜15克,细辛9克,五味子20克,半夏25克。

    茯苓是利尿的第一药,小青龙汤不用,因为高烧无汗之证,首要的是发汗,而不是先利尿以排异。水气潴留,则汗不易出,加细辛干姜等,则水气自可随汗液排出,无需利尿。

    摘要:小青龙汤证相比麻黄汤证,多了水气(肺胃肠水气潴留),因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去水气诸药干姜五味子半夏细辛等,散发的水气通过汗液排出(用麻黄桂枝),而不是用下法利尿。

    五、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证:高热无汗,头疼,身疼,水气性湿疹,风湿。

    麻黄加术汤就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一味白术。

    麻黄汤配伍:白术25克,麻黄10克,桂枝30克,杏仁20克,甘草13克。

    麻黄合桂枝发汗,麻黄合甘草利小便,但人体本能先汗后尿,汗尿同源,汗既发,则尿少。白术治湿,能将机体内的水气吸收出来,既助发汗,又利小便。

    摘要:麻黄加术汤证较麻黄汤证也是多了水气,但与小青龙汤证不同的是,它的水气不再潴留在体内,而是上泛到体表和关节,因此表现为湿疹和风湿痛,白术是透湿的要药。

    郭生白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邪,都不能从字面去理解,风邪指神经性病变,寒邪代表机体功能低下,暑邪指暑气引起的病变,湿邪代指某种特定的邪气,燥邪是分泌代谢功能障碍,或是机体功能亢进。

    总之,汗法以麻黄汤为基础方,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发热无汗,首要都是发汗。葛根汤证的特点是项背僵疼,重用葛根;大青龙汤证的特点是高热,普通汗法不起作用,属于重症,故重用麻黄合生石膏;小青龙汤证的特点是有水气,水气阻碍汗出,故合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和半夏以逐上下水气;麻黄加术汤证的特点是湿疹,以白术吸收深层的水气,助发汗利尿以祛湿。

    传统中医的用药量都比较大,与药典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汉代的计量单位与当今的公制有很大的不同,如何进行换算,历来争论很多,分歧很大,至今没有定论。根据很多民间中医的实践,结合本人的用药体验,药量过小,貌似安全,却往往不能奏效,史书上常有一剂而愈的记载,但如今似乎很难见到,大概就是药量不足的原因。比如,历来有细辛不过钱(三克)的说法,但实际情况证明并非如此。

    凡汗法,皆宜微微持续发汗,不可大汗淋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医笔记 ▍汗法及其方剂(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ko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