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是教师也要以学为本,你自己要成为学习者,你要善于学习,你要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与价值,让学生把你作为学习的榜样。
2.教师的课程意义也在于教师要开发和建设课程。
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领悟的课程的主体是教师,运作的课程是教师实际在操作,而学生实际获得什么样的课程,教师又要对其加以引导。从这种意义上讲,是教师决定了课程。
3.教师开发和实施课程的具体作为。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课程的中介在起作用,教师所做的就是提供教育环境、组织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受到感染、熏陶,通过参与的学习活动,实现成长和发展。
教师在教育环境中的作用,主要是选择、组织和创造。
课程的关键就在于文化的选择,选择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式。选择之后要把内容组织起来,使之更符合知识的逻辑,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还可以创造性地开发一些课程内容来教。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作用主要在组织、引导和转化方面。
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力还没在课堂上,你就先别忙着上课,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是“组织”。
课堂确实要“放”,但是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收”回来。
你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注意到了转化?你让学生做了一道题、两道题、三道题……是否教出了共通性的东西?优秀的老师能够举一反三,而水平低的老师可能举十都不能归一。
4.从班主任的角度,我们做一些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就会参与其中,并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和建构,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这就是班主任也在用课程教育学生,即用课程育人。
5.以往的“听课评课”,听的是老师讲得好坏,评的也是老师讲得好坏,主要指向是老师;而现在的“观课议课”,观的是师生的课堂活动,议的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和改进的意见。
如果说“听课评课”只是对于一堂课的观摩与评价,那么“观课议课”则着眼于一个教师的提升与成长。
与“听课评课”相比,“观课议课”大大丰富并深化了“课堂”的作用。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渠道和途径,而是日常教学研究的载体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6.即使是教育中最理性的学科教学,也绝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教育活动。尽管学科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技能,但这无法抹杀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等人文色彩。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岂能只是冷冰冰的知识?
教育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育者必须带着思想也带着感情尽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只有当师生彼此相融,彼此能够听见对方的心跳、能够感受到对方的脉搏时,教育才能真正发生。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本身就是语文。
7.课堂上最好的状态就是带着儿童投入,生长。要让孩子明白,教材可以挑战,权威可以挑战,经典也可以挑战,让孩子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胜于喊上千遍万遍“勇于挑战,善于创新”的口号。
课堂要给学生以思想的安全感,要让孩子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自由地安全地表达出来。真正的教育的发生,是在“散步”的时候,因为一个人只有在从容与安全的状态下才会有自己本真的思考和情感的流露,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安全。
课堂的改变有可能影响儿童一生的精神成长,还要让儿童意识到,对于文本的解读,完全可以是多元的。生活的丰富多彩,一定来源于精神的丰富多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