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微信 | 群恒主任:如何实现从优秀毕业生到优秀律师的蜕变( 中)
原创: 程达群 浙江群恒律师事务所
4 理论与现实
曾有90后的校友问过我,以后做律师是需要本科毕业就直接做呢还是读到博士最好?我记得自己是这么答复他的。如果你今后决定是要做律师,那么本科毕业立即出来做律师,不要犹豫。不过他在心里觉得博士学问深,总归比本科好用,所以坚持去考了博士。就在他硕士于某法院实习期间,发现一个案件的审理最有专业知识居然是那个懂建筑领域行业规则的中专毕业生,突然茅塞顿开。
确实,以实务见长的律师领域,并不是理论越高深越好,而是经验和专业重要。像建筑领域法律专家朱树英律师就是木匠出身,他们自己也不讳言。硕士读三年毕业了还是一个小白,同时毕业的同学已经有三年的实务经验可以独挡一面了,你说在职场上哪个具有优势。
更关键的是再过三年,这个本科同学也可以通过在职教育获得硕士文凭,而文凭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如果一定要读博士,那么请先到高校做教师,然后成为自己毕业论文方向的专家,这样才不会大材小用,将博士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扬长避短。
做了律师以后,你会发现很多理论是用不上的,法律是世俗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
今年人代会上,清华大学周光权教授说的“刑法学的目标是解决实务难题、关注苍生疾苦,而不是孤芳自赏”这段话引起了极大的共鸣。一个法学教授研究了十几年正当防卫,却发现现实中一个正当防卫都没有判过,是不是很受伤?如果你在案件代理中,实际推动了一个正当防卫的判决成立,就已经胜过一卡车的理论论述。不要误会,这里我仅是强调法学的现实作用,绝不是诋毁理论的无用。实践上升为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还是学术和实务良性互动的基本生态。
法律是世俗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
5 习惯的养成
学校里考完试书就一甩了,一门课过了就OK了,再也不想去碰了。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学习都是被动的,也比较功利。一旦工作了,作风就面临着极大的改变。你写过的诉状必须保留下来,因为下次还会用得着。辛勤起草的合同文本也必须打包收藏,也许哪一天突然需要,不至于从头再来。
我们从事多年的律师工作,都习惯于建立各种文件夹,将案件分年度、将文章分种类、将法条司法解释相关论文分专业归好类。一旦需要,打开就能用。一开始你觉得这样做很繁琐,平时时间也较宽裕。可是等你真正进入律师工作状态,最缺乏的就是时间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善于整理,那些合同文本和法条依据就像你训练有素的士兵,招之即来,来则能战,迅速提高办案效率。每做一个案件,都要将案由、法理、案例、争议点进行定位、梳理,做好一个案件就是做好一类案件,举一反三,乐莫大焉。
有句话说得好:有人有十年的工作经验,有人却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了十年。对于认真对待一个案件,将其做精做专的律师和随便糊弄一个案件过关的律师,其成长性不可同日而语。
最近我碰到了几个10年前一同开始从事却未曾谋面的律师。有的已经成为了专业化的律师,并且是高级合伙人,有的仍然是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万金油律师。仔细判断分析,其实跟他们的专业习惯养成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有的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一直以为是个性、资源使然,我则认为思维定位很重要,习惯决定命运,而不是相反。
我也见过一些专业化的律师,他们左手案件,右手文章,一个案件办下来,随手整理的材料写成的文章也同步形成。而这些文章和积累的资料,又成了今后进行深化专业和吸引客户的材料。
习惯决定命运,而不是相反。
6 知识更新的常态化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只有被抛弃的命运。我以前认识一些中小学教师,他们师范毕业以后总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从此摆脱被考到命运而去考别人。结果知识老化、陈旧,知识面狭窄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
律师面对芸芸众生的现实问题,社会、科技的变化导致法律的变化也非常迅速。
仅仅一个简单的民间借贷问题,如果不跟上时代也无法有效地通过法律解决。因为这里面涉及利率的计算、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违约金的确认、款项交付的认定、管辖地的确认,甚至还涉及虚假诉讼的民刑交叉问题,不及时学习司法解释和民刑交叉知识,很难准确的把握。就更不用说面临区块链技术、新型金融诈骗、金税三期下社保税收的筹划等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了。
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的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果有“兵甲入库,马放南山”,从此只过觥筹交错的生活,那么离淘汰也就不远了。
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极大地方便了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这给我们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杭州律协每年给我们40个课时的学习好好使用起来,在线课程好好地利用起来,律所的培训积极地参加起来,同行的交流主动地参与进去,与时代同步,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走在时代的前沿,不仅没有被淘汰的焦虑感,而且还有一种新生感和兴奋感。我们群恒律所在办所之初就坚持学习制度,加深了大家的感情,也促进了知识的更新,为所内和周边律师所推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