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快思考与慢思考—系统1与系统2

快思考与慢思考—系统1与系统2

作者: 樟桐木 | 来源:发表于2019-06-25 21:17 被阅读0次

    这篇文章是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的读后感和总结。这部书就像豆瓣评论一样——晦涩难懂。因为本书掺杂着看黑天鹅、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再加上翻译文中的过分“啰嗦”,或者是学术味儿太浓,所以阅读起来会很难琢磨其中的内涵。我秉持寻求真理的耐性去挖掘丹尼尔·卡尼曼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的智慧,在总结作者的思考中,不能过度简化作者的推论,犯了简化推理的错误。

    学习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什么?正确的判断能有效地干预错误,以降低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经常造成的损失。

    为什么这本书有些看似"啰嗦"的闲谈?因为分析别人的错误比分析自己更容易,作者也认为这种“饮水机旁的闲谈”很有趣。

    生活中,我们往往跟着印象和感觉走,凭直觉引导行事,而且我们觉得这种直觉和偏好很可靠,这种自信通常也是正当合理的。不过,也不尽然。我们经常在自己出现失误的时候还信心满满,此时,旁观者往往比我们自己更容易发现这些失误。

    为什么旁观者更容易发现你的错误?因为你大部分印象来自于意识的经验,如果你仅凭直觉去决策,很难察觉到这一“不由自主”的过程。事后你反省才明白。

    我们想对他人的判断和决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要有更丰富的词汇,日常生活用语中的词汇还远远满足不了这一要求。比如,一名内科医生要想成为优秀的诊断专家,就必须掌握多种疾病的大量特征,每种疾病都有其病理和症状。

    由于此类书有很多案例和专业名词,所以阅读这类书是需要门槛的。请看我一一剖析其中的道理。

    1、名词解释

    哲学:对基本和普遍问题之研究,哲学有逻辑学、心理学、宗教学、逻辑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等分支。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逻辑学:其是对思维规律的研究。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命题、推理。

    经济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运筹学:其主要目的是在决策时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依据,是实现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管理学: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应用数学: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光环效应:爱屋及乌。

    圆球理论:因为这就好象一个有弹性的球,无论从哪个面向对其施压,这个压力都会影响到球的其它面向,这时候球体虽然会稍微变形,但只要不把这个球胀破,或是持续时间过久产生弹性疲乏而造成永久变形,则基于策略考量,这种动态的平衡都是必须的。企业中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他必须和其他许多人合作,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球中的人有可能并不是全都向同一个方向推进,但是他们的合力会保证圆球向前滚动。 具体地说,每个员工都不仅仅向一个上级领导汇报工作,他们被划在不同的圆圈中,每一个圆圈都会有一个负责人。如果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实圈”和“虚圈”,“实圈”是按照不同的地理位置进行的划分,“虚圈”则是按照不同的产品线或者业务群组划分。这样进行划分后,所有的员工都会被分到至少两个圆圈中,这样宝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从而让公司的整体发展得到好处。

    直觉型统计者:是否感知小样本得出结论的可靠性。

    直觉型文法者:是否感知语法规则。

    启发手段:经验法则。

    抱有成见:系统性失误。

    可得性法则:依靠记忆作出判断的方法。

    直觉型思维:是瑕瑜互见的思考方式。

    心流:并不需要意志力的支撑,人们也能花很长时间和大量精力进行一项工作。需要对任务关注和自我控制力。

    惰性思维:因为主观依赖性严重,或者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等,从而缺失了积极主动的主观思维能力,不积极主动的去思考

    高智商:在智力测试中超越他人,并且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上时,他们往往更快、更高效。高智商不能消除成见

    理性:消除大多数成见,对理性之人的定义和“勤快人”有相似之处

    自我损耗: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对系统2有高需求的活动同样需要自我控制,而发挥自我控制力既有损耗又很枯燥。自我损耗至少会令人丧失一部分动力。

    认知负担:过多关注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的结果,就会给其短时记忆增加毫无意义的思想负担,进而影响其整体表现

    思维懒惰:他们满足于现成的答案而不想去思考

    勤快人: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

    麦克白效应:当人们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玷污,往往也会引发他们清洗自己身体的想法。

    联想的连贯性:事物在你的大脑中唤起的想法激发出许多其他的想法,而且这些联想的行为在你的大脑中迅速扩展开来。连贯性是这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的重要特点,其中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相互支持的。所有这些都是瞬间发生的,形成一种认知、情感和生理反应的自我强化模式,这种模式变化多样又能形成一个整体。

    观点:它可能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能通过很多方式表达出来:它可以是动词、名词、形容词或者只是握紧的拳头。

    联想的记忆:是由观点形成节点的一张巨网。

    启动效应:如果你最近看到或者听到“喝”这个词,你可能会填上偏旁为“氵”的“汤”字而不会填成“场”。当然,如果你刚看到了“运动”这个词,你可能就会填上“场”字了。此现象称为启动效应。

    启动联想:属于启动效应的表现形式之一,就像是池塘里的涟漪一样,概念的激活也是由联想概念这张大网上的一小部分向外逐渐扩展开来的。也称为涟漪效应。

    心理学上的涟漪效应(也称模仿效应)①: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就更加严重。②如果你的生活陷入一种空虚寂寞的状态,不妨找一个点,让它把自己从中解脱出来,为自己创造一种新生活。③小的事件演化成为大的危机,不妨将这种危机扩散称为“涟漪效应”,即一种危机同时引发多种危机。

    经济学上的涟漪效应(衰减效应):①指技术、信息、经验和新观念等在经济区域之间扩散传播的过程其能量不断消耗、速度逐渐降低、影响逐渐减小,像池塘中扩散的涟漪一样的现象。②经济中心的扩散力随着运输费用的提高而呈衰减趋势。过去人们很直观的认为一个城市对外的影响力随着离开城市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但这只是建立在地域自然地形地貌条件、交通区位、运输方式无差别的假设基础之上,现实中并不完全存在。③无论哪种经济活动都有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就倾向于按就近原则组织相关的资源和要素去进行生产和经营。

    佛罗里达效应:用年老人词汇组词的人会比用其他词汇组词的人走的慢越多。

    概念运动效应:这个由概念影响行为的启动效应

    曝光效应:又称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是指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的现象

    确认偏误: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

    过于自信:我们经常考虑不到自己有可能尚未掌握对判断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份证据,却总是认为眼见即为事实。此外,我们的联想系统更倾向于选择已被激活的连贯模式,抑制怀疑和歧义。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的说法要比“手术后一个月的死亡率是10%”更令人安心。人们通常能读出不同的含义,而且觉得自己的所见就是事实。

    比率忽略:你清楚地知道男性农民比男性图书管理员多,但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你总会忽略这个事实。你觉得自己的所见即为事实。

    基本判断:面相,身高,身材,穿着,言行,礼仪,发型,相似性,认知放松等等。

    思维的发散性:你不会不由自主地数出每个读到的词的音节数,但如果你选择这样做,就能数对。不过,想要使刻意计算的结果很精确并非易事:我们计算的结果往往比自己想要的或需要的要多。这种过量计算的过程就叫做思维的分散性。

    替代:把这种回答一个问题而绕开另一个问题的做法。

    目标问题:你想要作出的评估。

    启发性问题:你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的那个更简单的问题。

    启发:指协助寻找各种难题的恰当答案的简单过程,虽然找到的答案常常并不完美。

    大数定律:在随机事件的大量重复出现中,往往呈现几乎[必然]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大数定律。

    前景理论:是描述和预测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过程中表现与传统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的行为的理论。发现人们在面对得失时的风险偏好行为不一致,在面对“失”时变得风险追求,而面对“得”时却表现得风险规避;参照点的设立和变化影响人们的得失感受,并进而影响人们的决策。

    系统1:快思考,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包括专家式和启发式、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慢思考,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

    投篮顺手:如果一个运动员连续进了三四个球,你就会不由自主作出判断:这个运动员正处于“投篮顺手”的状态。

    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

    可得性启发法: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

    合取谬误: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在此即为银行出纳和女权主义者)的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银行出纳)的可能性要大,此时就出现了合取谬误。

    禀赋效应: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损失厌恶系数:指的是两种动机的相对强度:我们想要规避损失的动机要强于获得利益的动机。

    参照点:所关注的是现状,但它还会是将来的目标,即没有实现的目标就是种损失,超过了目标就是种所得。

    利他惩罚:这些人惩罚某人对他人做出的不公平行为。

    结构性和解(结合式和解):是有关赔偿金和解的一种,被告同意在受害原告的有生之年向其分期支付赔偿金。一般包括首期一次总付的赔偿金和将来以年金方式分期支付的赔偿金。该术语为金融或保险业术语。

    可能性效应:从零到5%的巨大转变表明了“可能性效应”(possibility effect),这一效应会是我们高估那些出现可能性极低的结果的发生频率。大量买彩票的人表明,他们愿意花超出预期价值的钱来换取赢得大奖的渺茫机会。

    确定性效应:从95%提升到100%是另一种实质性改变,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确定性效应”。

    2、序言案例(每一个案例是前提,下面是结论,结论只是作者分析得到的,读者切记不能照搬到复杂的生活,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2.1 一个潇洒自信的演讲者刚踏上舞台,观众往往就会对其大加赞赏,他可能并没有那么优秀,但这好评如潮的结果在他踏上舞台的一刹那便可预见

    ——先入为主,光环效应

    2.2 你无从知道自己是如何晓得面前的书桌上有盏灯,无从知道自己如何能通过电话听出爱人有些不耐烦,也无从知道自己如何毫无意识地成功规避了一场车祸

    ——印象、直觉、决策,所有这些脑力活动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2.3 4岁的孩子虽然对世界上存在语法这件事完全没有概念,但她在说话时会努力遵循语法规则,但对小样本数据统计没有过多质疑。

    ——人是优秀的直觉型文法者。人在一定条件下不是直觉型统计者,人的直觉是有缺陷的。

    2.4 我们准备了一项调查,其中包括一些研究中出现的实际统计问题。阿莫斯收集了数学心理学协会与会的专家小组的回复,包括曾出版两本统计学教科书的几位作者的问卷,他们总是夸大其词,认为实验原创性结果可以被成功复制概率很大,他们给一个假定的毕业生建议也很糟糕

    ——即使是专家、统计学家他们也不是出色的直觉性统计者。别好为人师,多去寻找更多细节和论证

    2.5 阿莫斯总是很风趣,有他在的时候,我也变得幽默了,所以我们总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几个小时连续不间断的工作时光,把批评的态度抛之门外,从没有不假思索地否定对方。

    ——工作的乐趣会使人格外有耐心,人在放松惬意的情况下,更容易取得完美的结果。

    2.6 我发现我们在合作时,阿莫斯总能更清楚地看出我模糊的观点中要表达的意思。阿莫斯的逻辑思考能力更强,他的意见总是有据可依,言之凿凿,令人信服。我则凭直觉走,深受心理学的影响,我的很多观点也都是从心理学中得来的。

    ——相互合作,发现对方相似之处,更容易理解对方。

    2.7 我们很快便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并且一直多年保持这一模式。我们的研究采用的是对话形式,对话中的问题是我们自拟的,那些凭直觉做出的答案也是经过我们两人共同检验过的。

    ——直觉的答案也需要检验,对话更容易沟通。

    2.8 我们并没有刻意寻求自己提出的那些统计问题的正确答案,只是想确认和分析直觉的回答 —大脑中最先出现的、即使知道是错的我们也愿意拿来分析的回答。我们认为其他人也会有我们两个人都有的直觉,事实也正是这样。

    ——错误的答案也需要分析,直觉对判断有影响。

    2.9 我们确信那个3岁大却善辩的孩子将来会做律师,那个有点呆板的孩子可能成为教授,那个体谅他人、循循善诱的孩子可以做个心理咨询师。

    ——这个是谬论,我们对孩子的直觉,来预测角色的相似度。

    2.10 邻居如此描述这个孩子:“史蒂夫非常腼腆,少言寡语,很乐于助人,却对他人或者这个现实世界没有兴趣。他谦恭有礼,做事井井有条,中规中矩,关注细节。”请问史蒂夫更可能从事哪种职业,图书管理员还是农民?很显然,史蒂夫的个性和典型的图书管理员有着惊人的相似。但在美国,农民与图书管理员的比例超过20∶1

    ——人们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经验法则)来作艰难的判断。对这种启发性手段的依赖必然会造成其预测带有成见(系统性失误)。

    2.11 阿莫斯和我想知道我们这所大学的教授们的离婚率是多少,于是我们就凭着脑海中这些事例对这个离婚率问题作出判断

    ——可得性法则,依靠记忆做出判断的方法。

    2.12 请问字母 K是更多地出现在单词的首字母位置上还是第三个字母位置上?尽管有些字母(比如 K、L、N、R、V)出现在第三个字母位置上的频率更高,但是被调查对象的回答肯定会夸大所有字母出现在单词首字母位置上的频率

    ——对经验法则的依赖必然会导致人们判断时的成见。

    2.13 我曾一度认为通奸在政客中较普遍,在医生或律师中则没那么多见,但我最近对此产生了怀疑。我甚至曾为原来的那个“事实”作出若干解释,而我最终意识到,政客的过错只不过更容易被曝光而已,而医生和律师的过错却少有人报道。

    ——我的直觉印象可以完全归咎于记者对主题的选择和我对可得性法则的依赖。

    2.14 大部分社会学家接纳人性的两个观点:即人是理性的,其想法通常都是合理的,第二就是恐惧,憎恨和喜爱都可以为人失去理智做出合理的解释。

    ——系统性失误是由认知机制的构造造成的,并非由情感引起的思想腐化导致的。

    2.15 为什么有些事人们记得很清楚,而有的却被遗忘了

    ——人们是根据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容易程度来估测事情的重要程度的,而这往往也与媒体报道的广泛程度有关。

    2.16 这个事例中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将伟大的成就变得平淡无奇。我们展示的这些事例也不例外

    ——幸运在每个成功的事例中都扮演重要角色

    2.17 投硬币时如果是正面朝上你就能得130美元,背面朝上就输掉100美元,你愿意打这个赌吗?

    ——人们如何在确定的事物和不确定的结果之间进行权衡。

    2.18 在合作过程中,阿莫斯和我经常交流思想

    ——两个人的智慧胜过一个人的想法。

    2.19 专家的直觉往往很准确

    ——长期实践的结果形成判断启发法。

    2.20 我们现在可以描绘一幅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画面,再比如消防员凭对危险的第六感躲避风险,比如某位象棋大师路过街边棋局,无须驻足观看就知道“白方三步之内将杀”;又如某位医生只需一瞥便能作出全面的诊断。专家式直觉像谜一样吸引我们,大多数人在接电话时听到第一个词就能感知对方是否生气了;刚进门就能发现自己是大家谈论的对象;对细微的信号能迅速做出反应,断定旁边车道上的汽车司机正处于危险中

    ——我们日常的直觉并不逊色一个医生和消防员,只是无处施展,熟练和启发法皆可成为直觉性判断和决策的选择依据。

    2.21 他对多位象棋大师进行过研究,发现在练习数千个小时之后,这些大师看到的棋盘上的棋子和我们眼里的棋子是不一样的,一个两岁的小孩看到一只狗时会说“小狗狗。

    ——如果专家在新情境中能察觉熟悉的因素,并且采取十分得体的做法来顺应这种情境,这便是正确的直觉。

    2.22 我采访了一家大型金融公司的首席投资官,他告诉我他刚刚买了福特汽车公司上千万美元的股票。我问他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决策的,他喜欢汽车,喜欢福特公司,也喜欢持有其股票的感觉

    ——专业的直觉并非全部是从真实的经验中得来的。情感因素在我们对直觉判断和决策的理解上发挥了比以往更大的作用。并没有什么逻辑和推理可言。

    2.23 象棋大师遇到简单的棋局,会容易想起几步好棋,遇到难度太大的棋局,一时想不到巧妙的答案,直觉会产生答案,但答案却不是原答案,买福特汽车股票的投资人也是这样,当遇到是否投资福特这个难题时,选择了更简单且相关的问题—我是否喜欢福特汽车吗?来代替原有问题。很快就形成简单的答案。

    ——这就是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3、 系统1和系统2

    3.1 愤怒的脸和乘法题

    审视一张女士愤怒的脸,你感觉到这位女性正要说一些刻薄话,也许声音又大又刺耳。推测被观察对象即将做出的举动并不难,这种活动是无意识的,而且毫不费力

    ——这是快思考。

    计算:17 x 24

    ——这是慢思考。

    按部就班的运算过程便是慢思考。首先,你会从记忆中重新提取读书时所学的乘法相关知识,然后加以运用,这个计算过程是脑力工作,需要刻意、努力并且有序地进行

    ——慢思考的特征:肌肉会紧张,血压会上升,心跳会加速,瞳孔会放大。

    3.1.1 行为与注意力

    我将系统1描述成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这种印象和感觉是系统2中明确信念的主要来源,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抉择的主要依据。系统1的自主运作诱发了极其复杂的理念模式,但只有相对缓慢的系统2才能按部就班地构建想法。我还描述了继而发生的系统2的环境条件,在此条件下,系统1中随性的冲动及其诱发的联想都会受到抑制。

    ——系统2的明确信念来源于系统1印象和感觉。系统1的自主运行会迸发某种灵感,模糊的理念,系统2会清晰的构建其想法。在系统2条件下,系统1的随性冲动和联想会受到抑制。

    比如,确定两件物品孰远孰近,确定突然出现的声源,将短语“面包和……”补充完整,看到恐怖画面后做出厌恶的表情,察觉语气中的不友善,回答2+2=,读大型广告牌上的字,下象棋时看出一步好棋(前提是你是位象棋大师),理解简单的句子,听到“畏首畏尾,追求完美”的说法时,知道其意指古板的员工

    ——这些自主运行且毫不费力的系统1,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的本能一样。我们生来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能够认识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会害怕蜘蛛,思维时快时慢。

    系统1除了能将我们已有的知识(比如法国的首都是哪里)联系起来之外,还能使我们掌握一些技能,比如看出并理解一些社交场合的细微差别。有些技能只有专家才能掌握,比如象棋中出奇制胜的那几招;要想看出刻板员工的个性有哪些相似之处,还需要我们掌握大量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而大多数人都具备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就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不必刻意也无须努力便可随意存取

    ——大脑的其他思维活动也因长期的训练和知识储备而变得快速自主。

    确定声源位置通常是在系统1控制下的无意识活动,随后系统2会立即被激发,产生有意识的注意力。拥挤的派对上,你也许会对大声而无礼的谈话置之不理,不过,即使你的头没转过去,你的注意力也已经转移过去了,哪怕只有一会儿。

    ——系统1的动作会可能对你的注意力有所影响。

    例如,赛跑时随时作好起跑准备,关注马戏团里的小丑,在一间嘈杂、拥挤的屋子里关注某个人的声音,寻找某位白头发的妇女,搜寻大脑记忆,判定声音是否表达惊喜,保持比平常快的步行速度,观察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做法是否得体,数出文章中某页字母a的出现次数,告诉某人你的电话号码,比较两款洗衣机的总体功效,填纳税申报表,检验一个复杂的逻辑论证的有效性

    ——这些场景你若是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你的表现就会差强人意,甚至是一塌糊涂。所以说在一些重要事情上抑制系统1。

    在繁忙的火车站等亲戚时,你若是刻意去找某位头发花白的妇女或是长着胡子的人,即使隔着一段距离你也很可能发现自己的亲戚;你也可以在记忆中搜寻哪些国家的首都是以字母N开头的,或者法国有哪些存在主义小说;而当你在伦敦希斯罗机场租车时,地勤人员很有可能会提醒你“在我们国家是右驾左行”

    ——系统2具有某些改变系统1运作方式的能力,通过控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一般自主运行功能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些改变。

    你不能一边向左转入路线复杂的道路,一边计算“ 17×24”这道乘法题的结果一样,当司机正在一条匝道上赶超一辆卡车时,车上的成年乘客会明智地停止与司机攀谈

    ——注意力不能过度分散,透支你的注意力,结果就会失败。

    两队打篮球,观看者需要数传球次数,忽略另一支球队,一个套大猩猩的套装女人出现9秒钟。上万人观看,其中有一半以上并未注意有什么异常。

    ——当注意力非常集中时,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想要察觉到令人惊讶的刺激物,就要对其予以关注。

    3.1.2 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

    ——你一般会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并依自己的想法行动,通常情况下挺好的。

    你碰到了“ 17×24”这样的乘法题。当你遇到令人吃惊的事情时,同样会感到自己有意识的那部分注意力会瞬间激增。另外,在系统1所设定的世界里,电灯不会跳,猫不会像狗一样汪汪叫,“猩猩”也不会穿过篮球场。如若事物违反了系统1所设定的关于世界的模式。

    ——系统2在困难、违反系统1认识的世界被激活。

    生气时保持礼节,夜晚开车时保持警惕。在冒犯别人的话即将脱口而出时。

    ——系统2持续监督自身行为的作用。

    系统1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

    ——系统1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作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系统1还有一个更大的局限,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3.1.3 冲突与自我控制

    你的第一个任务是先浏览一下下面这些文字,说出哪些字较小,哪些字较大。当你确认字的大小时,会发现左边一栏相对简单,而在指出右边一栏的字号大小时,速度则会变慢,甚至还会出现不确定的情形。而当你确定单词位置时,确定左边一栏时比较困难,右边一栏相对简单些。

    ——这些任务都需要系统2的参与,斗争双方分别是你打算完成的任务和影响任务完成的自主反应,使你的速度减缓。

    强迫自己不去看怪异的夫妻,强迫自己看不知所云的书,司机的车在冰上滑行时强迫自己不踩刹车,强迫不要诅咒讨厌的人去死。

    ——系统2众多任务之一,抑制系统1,自我控制。

    3.1.4 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

    这便是那幅著名的缪勒 –莱耶错觉图,要证实这一错觉很简单,只需要找把尺子量一量,你就会发现其实两条水平线是等长的。

    ——当你再看到两条平行线,并且线的两端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箭头时,必须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要贯彻这一规则,你必须具备识别这种错觉模式的能力,能够回忆起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

    有时,你会碰到一两个这样的病人—他会像说故事一样,讲述自己以前遭遇的误诊,这些诊断五花八门,让人担心。他看过几个临床医生,但都没多大效果。这个病人还能清楚地描述医生是如何误解他的,但他很快就观察到,你和其他医生是不一样的,你能感同身受,充分理解他,并可以为他提供帮助。

    ——这人是神经病。要提防病态的假象,同情心也是系统1产生的,使我们产生认知错觉。过多关注一个有数次治疗失败经历的病人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因为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我们无法随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观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常常难以避免。我们不可能一直没有成见,因为系统2可能对系统1产生的错误毫无所知。即使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有所察觉,也需要系统2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和积极的运作才有可能避免。然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刻保持警觉性并不是一件好事,想要这样做也并不实际。总是质疑自己的想法会使我们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因为系统2在代替系统1进行日常抉择时总是耗时很长且非常低效。

    ——有时候要妥协,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

    3.1.5 两个虚拟的角色

    他喝酒了

    ——如果其努力自控的行为受到干扰(比如他喝醉了),詹姆士就应该会有过分的举动。

    为什么要在如此严谨的一本书中引进两个名字并不漂亮的虚拟角色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些奇特的想法无法解释。一个句子若是讲一个客体(系统2)做什么,则要比对这个客体及其特征进行描述更容易理解。

    为什么将两个系统命名为系统1和系统2,而不是“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呢?

    ——因为任何事物占用了大脑的工作记忆,都会削弱你的思考能力。

    3.2 电影的主角和配角

    加3任务中,你会在节拍中或停顿时极快地说出转换后的数字,这就相当于“释放”了自己的短时记忆,然后,你才渐渐感到放松了一些。瞳孔大小的数据与受试者的体验非常吻合:数字位数越多,瞳孔扩散得越大;

    ——任务的难度与付出的努力相符合。

    加1任务时,但如果字母K出现在大脑活动最为频繁的中间时段,就算彼时他们正睁大眼直直地盯着这个字母,也会生生错过它。

    ——瞳孔是衡量与思维活动形影不离的生理刺激的标尺,我们可以通过瞳孔了解大脑的运行状况。

    系统2和你家里的电表能力都有限,但它们对超负荷的负载反应不同。

    ——系统2会偏向最重要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会得到其所需的注意力。

    当你对执行一个任务越来越熟练时,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就会降低。对大脑的各项研究证明,与行动相关的活动模式会随着熟练程度的加强而变化,一些大脑区域将不再参与其中。

    ——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为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试想在开车时,车意外地滑到了一大片油区,你会发现,在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之前,你就已经采取了躲避危险的行为。

    ——注意力这种精细的分配是在大脑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快速判断最严重的困难或者快速锁定最佳时机并做出迅速反应能提高生存概率。

    3.2.1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在进超市前重新核实你的购物单,在餐馆吃饭时,在鱼和牛肉之间进行选择,或是根据小样本得来的信息归纳出一个令人惊喜的结果等,图书管理员。

    ——系统2是唯一一个可以按规则运行、能根据属性来对比物品、能深思熟虑作出选择的系统。

    在数出此页逗号转到此页“的”数量会有点困难。

    ——从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上需要付出努力,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执行加3任务时,你的匆忙一方面是因为节拍器,另一方面是因为记忆负荷。你就好比是同时向空中抛出好几个球的马戏团演员,无法承担减速的后果。记忆减退的速率催促你的步调,迫使你在完全忘记这些信息前不断进行更新和演练。

    ——时间制约是人们付出努力的另一个驱动因素,慢思考最耗费脑力的思考形式就是那些催你思考的形式。

    在日常工作中也极少有类似加3或是类似马上记住6位数这样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我们通常会分几个简单的步骤来执行任务,以避免大脑超负荷运行。

    ——我们可以将中间结果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或是记在纸上,而不是简单地堆积在工作记忆中。我们不紧不慢地绕着远路向目标靠近,通过最省力法则来管理我们的思维活动。

    3.3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即使没有时间的限制,保持连贯的思维也需要此法则。有人曾观察并记录我写作的一个小时内查收电子邮件或打开冰箱的次数,这可以说明我想要逃离写作的欲望,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自我控制力完全达不到工作的要求。

    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比如摩托车比赛,画画象棋,作家出书,最优体验。

    ——对任务的关注和对注意力的严格控制,你就能对这种状态所带来的愉悦感。

    3.3.1 又累又饿的保释官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如果有人要求你在一两分钟内记住一串7位数的数字,并且告诉你记住这些数字是你的首要任务,而当你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数字上时,却有个人端着甜点让你选一种:是选择让人既爱又恨的巧克力蛋糕呢,还是选择什锦水果沙拉。有证据显示,尽管大脑里装满了这些数字,你却更有可能选择诱人的巧克力蛋糕。

    ——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到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从于诱惑。系统2在忙碌时,系统1对行为的影响会更大。

    当人们忙于认知活动时,更有可能作出自私的抉择,会用带有性别歧视的字眼,并在社交场合作出肤浅的评判。记住和重复这些数字会减轻系统2对行为的控制,喝几杯酒,一夜没睡

    ——过多关注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的结果,就会给其短时记忆增加毫无意义的思想负担,进而影响其整体表现。

    实验中要求受试者进行的是连续性任务而不是同时发生(不相关联)的任务。

    ——所有自主努力的不同形式—认知上的、情感上的或者身体上的—至少都能对集思广益有所帮助。

    我们要求受试者一边看一部能引起感情共鸣的电影,一边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在随后的耐力测试中,他们表现得很糟糕。该耐力测试的内容是握住测力计—这个动作会让人越来越不舒服—看他们能保持多长时间。

    ——当这些人面对困难的认知任务时,会表现得比通常情况下更轻易放弃。

    不去想北极熊,对震撼人心的电影抑制情感的共鸣,对矛盾的事作出选择,试着让他人眼前一亮,对同伴不好的行为委婉回应,和其他种族的人交流(这些人还有种族偏见)

    ——思想斗争和抑制自身倾向的需求

    改变日常饮食;疯狂购物,花很多钱;反应过度,有挑衅的意味儿;对有把握的任务花费较少的时间;在认知任务和逻辑决策的制定中表现得很糟糕

    ——自我损耗的前兆。

    在一项任务中控制自我后,在另一项任务中就感受不到自己在努力

    ——如果受试者有强大的动力抑制自我损耗的影响,他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神经系统消耗的葡萄糖比身体其他部位消耗的都要多,而且需要付出脑力活动的成本显然要比葡萄糖高。在积极进行复杂的认知推理或者忙于要求自我控制的任务时,人的血糖就会下降。这种情况和短跑运动员在短跑时肌肉中的葡萄糖储备量下降是相同的

    ——自我损耗的影响能通过注射葡萄糖得到缓解。

    8位不知情的受试者全部是以色列的保释官。他们每天都要审阅保释申请,而且不是按这些保释申请的时间顺序审阅的,这些保释官在每份申请上所用的时间很少,平均只有6分钟

    ——疲劳和饥饿的损耗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决定。

    3.3.2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 球拍比球贵1美元。 问球多少钱?这道简单的难题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能引出一个直觉性的、吸引人的但却错误的答案。

    ——认为答案是10美分的人显然不爱动脑筋,没有给出这个错误答案的人显然思维更活跃。

    所有的玫瑰都是花。 有些花会很快凋谢。 因此,有些玫瑰也会很快凋谢

    ——这是谬论,摆脱这种现象需要作出努力,因为坚信自己的观点,认为“这是对的,是对的”,便使人很难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逻辑,大多数人根本不愿费力去想明白这个问题。

    受试者在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没能想到底特律市,这既是系统1的问题,也是系统2的问题。提到密歇根州时能否想到底特律市,这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记忆的自主功能,这一功能因人而异。有些人对密歇根州的一切耳熟能详:该州的居民比其他地方的居民更容易回想起关于该州的事实

    ——聪明的人在大多数事情上的表述上比其他人表述得更好。聪明不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答错问题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原因是精神动力不足,而不是努力程度不够。

    思维上的懒惰

    ——避免思维上懒惰的人可以被叫做“勤快人”。他们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

    3.3.3 今天得到1000美元,1年后得到10000美元,你选哪个?

    这些孩子可以自行选择,是要一个随时就可以拿到的小奖励(一块奥利奥饼干),还是在充满考验的环境中苦等15分钟,然后得到更大的奖励(两块小甜饼)。

    ——忍住了诱惑的孩子在认知任务—尤其是高效地重新分配注意力方面的控制力更强,

    每个阶段40分钟,他们让4~6岁的孩子去玩不同种类的电脑游戏,这些游戏是为检验注意力和控制力而专门设计的。

    ——儿童控制其注意力的能力和控制其情感的能力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肖恩·弗雷德里克组织了一个认知反应测试,其中包括球拍和球的问题以及其他两个问题,之所以选这些问题是因为它们可以引发一个吸引人但却错误的直觉性答案(我们将在第5章中讨论这些问题)。他还对这项测试中得分很低的那些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跟踪研究

    ——分数越低的学生更倾向于用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来回答问题,而不愿意费事去验证自己的直觉。身上的系统2的监测功能往往较弱。那些遇到各种难题都跟着直觉走的人也易于接受系统1的其他暗示,特别是在冲动、不耐烦以及急功近利的时候,这些人就更易接受系统1的各种暗示了。

    3.4 联想的神奇力量

    系统1的运行机制出人意料,在对其进行研究前,请先看以下两个词: 香蕉 呕吐,呕吐一般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比如宿醉过后和消化不良时。你肯定还能找出导致呕吐的其他相关词汇。而且,你的系统1注意到将这两个词相提并论并不常见证。

    ——事物在你的大脑中唤起的想法激发出许多其他的想法,而且这些联想的行为在你的大脑中迅速扩展开来。连贯性是这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的重要特点,其中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相互支持的。

    在所发生的事情中有一点很奇怪,那就是你的系统1把两个词的简单联系看做真实的情况。你的身体对这一假想情形的反应要稍逊于对真实情况的反应,情感上的反应和生理上的反感表现可以从某个方面解释这个现象。

    ——认知可以体现出来,你不只是用大脑思考,还用身体思考。

    联结的类型多种多样:因果联系(病毒→感冒);事物及其特性的联系(柠檬→绿色);事物及其种类的联系(香蕉→水果)。思维活动唤起一个看法不仅会引发另一个看法,它还会激发出很多其他看法,而这些看法还会让我们想到另外一些看法。此外,只有几个被激发出来的看法是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多数联想思维都是无声的。

    ——你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其实你错了。

    3.4.1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

    心理学家约翰·巴奇(John Bargh)和他的同事们让纽约大学的数位学生从一个包含5个单词的词组中(例如“发现、他、它、黄色的、马上”)挑出4个单词来重组句子。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重组的句子中有一半都含有与老年人相关的词汇,例如佛罗里达州、健忘的、秃顶的、灰白的或者满脸皱纹的。当他们完成这项任务时,又被叫到大厅另一头的办公室里去参加另一个实验。从大厅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是这次实验的关键所在。

    ——单纯通过有意识的经验,你是无法了解到这一点的,但你的行为和感情有时会受制于你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事件。

    如果恰好走得比较快

    ——对这一老年这个概念反感。

    觉得高兴时就会微笑,而微笑也会使你感到高兴。那些“微笑着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微笑)对这本漫画书幽默程度的评价比那些“皱着眉的”学生高得多。那些皱眉的人(眉头紧皱)在看到饥饿的儿童、争论不休的人以及事故现场等令人不舒服的图片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情感反应。

    ——经常皱着眉头的人有着比较强烈的情感。

    听社论,点头易于接受评论的观点,摇头则相反。

    ——常见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

    3.4.2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

    一项关于2000年亚利桑那州选区投票模式的研究表明,当投票站设在某个学校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议案的支持率就会比投票站设在附近其他地方的要高。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启动效应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一项实验中,受试者看到一个列有5个单词的单子,按照要求,他们得在5个词中选出4个组成以钱为主题的短语(比如“高、一份、薪水、桌子、工作”可组成“一份高薪工作”)。其他一些启动想象的实验则更挑战人的领悟力,包括背景中出现一个与钱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比如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堆仿制钱币,或者一台电脑的屏保是水里漂着的一些美钞等。

    ——钱这一概念会滋生个人主义:不愿和他人在一起,不愿依赖他人,也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

    一些文化则常让人们想起上帝,还有一些国家的人们会对着伟大领袖的照片顶礼膜拜。在一个专制国家中,到处挂着领袖的肖像不仅能向你传达“老大哥在看着你”①的感觉。

    ——使人牢记“人终将一死”这一说法能让独裁的主张更得人心,因为在人们恐惧死亡的情况下,独裁的主张会让人心安。

    一项实验要求受试者通过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对一位假想中的人“说谎”。在随后对不同产品的需求测试中,那些通过电话说谎的人更想要漱口水,而不是香皂;而那些通过电子邮件说谎的人更想要的则是香皂,而不是漱口水。

    ——麦克白效应。

    有一双睁大的眼睛在盯着来喝茶或咖啡的人,他们投进“诚实盒”的钱的平均值是70便士。第二周,图片上是鲜花,盒子中的钱的平均值少了15便士。这个趋势持续着,凡遇到有鲜花图片的那一周,盒子里的钱数就会减少。从平均水平来看,“眼睛周”时盒子中的钱是“鲜花周”时的3倍。

    ——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监视符号便可促使人们改善自身的行为。

    3.5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其中一个刻度盘测量的是认知放松度。认知放松度介于“放松”和“紧张”之间。

    ——放松是事情进展顺利的标志,紧张说明存在某种问题,且需要不断调动系统2参与其中。当你感到紧张时,你更有可能警惕、多疑,会对手头上的事情投入更多精力,感觉局促,较少犯错,但你的直觉和创造相较平时会下降。

    快思考与慢思考—系统1与系统2

    3.5.1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戴维·斯滕比尔(David Stenbill)、莫妮卡·比格特斯基(Monica Bigoutski)、莎娜·蒂拉纳(Shana Tirana),这些名字都是我自己编出来的。如果在接下来几分钟内再次看到这些名字,你很可能还记得自己在哪里见过它们。

    ——熟悉感有着简单而又强烈的‘不可复返性’,这种‘不可复返性’似乎说明这种感觉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直接反应。

    假设你看到了一张多少有些模糊的单词列表,其中一些单词非常模糊,另一些要稍微清楚一点,你的任务是挑出比较清楚的单词,此时你最近见过的单词就会比那些你不熟悉的单词看起来更清晰。

    ——熟悉错觉。

    3.5.2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如果某个判断是基于认知放松或认知紧张作出的,那就一定会造成错觉。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

    ——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你不必完整地重复某件事情或某个想法,即使只说一部分,人们也可能相信你的话。经常看到“鸡的体温”这个短语的人会更容易接受“鸡的体温是144华氏度”(或其他随便什么温度都无妨)这一说法。阿道夫·希特勒生于1892年。 阿道夫·希特勒生于1887年。

    ——你的信息应该印刷在质量较好的纸上,并且文字和背景间的反差要达到极致。如果你使用彩色字体的话,亮蓝或大红的文字会比绿、黄、灰蓝等色调更容易让人相信文字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时就言简意赅吧,能用简单句的时候就别用复杂。

    ——用浮夸的语言来表达熟悉的概念是一种智商低下、可信度差的表现。

    除了应该保持消息简洁外,还应使其易于记忆。

    ——如果可以的话,将你的想法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人们会更容易相信你的话。

    相比名字拗口的经纪公司的报告,他们更相信名字上口的经纪公司的报告。

    ——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不愿付出努力。

    如果你的信息是明显荒谬的或是与接收方已知的事实相左,那么即使你把高质量的纸、鲜艳的颜色、押韵和简单的语言全都用上,如果信息富有逻辑性、与你所持的信念或偏好有联系,或是源自你信任和喜爱,但问题在于,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你感到放松,包括字体的清晰度和优美的韵律,你无法轻易找到这些感觉的来源。

    ——放松或紧张之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难以将它们理清。虽然这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人在备受鼓舞时,就能克服一些导致真理错觉的外在因素。

    3.5.3 股票代码上口,回报率也相对较高

    让受试者快速浏览一些物体的图片,在播放其中一些图片时,先在整个物体出现之前用快得令人难以察觉的速度呈现其轮廓。

    ——当图片上的物体更容易识别时,人们会微微一笑,眉头舒展,

    当重复的单词或图片迅速闪过,快到观察者根本没有意识到看见它们时,观察者同样还是更为喜欢重复率高的单词或图片。

    ——当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看见了刺激物时,其曝光效应会更强。

    一个有机体对新奇刺激应该谨慎回应,随时保持警惕和逃离的状态。若一种动物对新奇的事物没有心存戒备,其生存概率就会很低。这样的观点并不只适用于人类,同样适用于其他物种。为了证实这一点,扎伊翁茨的一个助手给处于孵化状态的鸡蛋放不同的音乐,随后,孵化出来的小鸡在听见孵化期间所听到的音乐时,发出的哀鸣要少得多。

    ——这种只要不断重复接触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现象。曝光效应的产生是因为一个刺激的重复曝光并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样的刺激最终会成为一个安全信号,而安全的就是好的。

    3.5.4 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

    潜水 灯光 火箭,认知放松感被联想机制中一个微弱的信号激发起来,这个信号在组内三个词语的关联得到还原之前就已经“知道”它们是相关的。

    ——提高认知放松(启动、清晰的字体、事先看到词)的操作同样能增加人们将词视为相互联系的可能性。

    通过让受试者想一些愉快的事,使他们在测试之前有好心情的话,猜测的准确率会提高一倍。一个更引人注目的结果是,心情不好的受试者完全无法准确地完成这个直觉性任务,他们的猜测还没有随便选择的准确率高。

    ——当我们不舒服和不开心时,就会丧失自己的直觉。好心情、直觉、创造力、轻信以及对系统1不断增强的依赖性形成了一个关联群集悲伤、警觉、怀疑、分析方法以及不断增强的努力,程度等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当人们心情好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但也会放松警惕,易犯逻辑性错误,这种关联与曝光效应一样,在生理上也讲得通。好心情是事情进展顺利的信号,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卸下防备并没有什么影响;坏心情则说明事情进展不那么顺利,有可能存在威胁,必须要保持警觉。认知放松与愉快的感觉互为因果。

    ——好心情、认知放松和对连贯性的直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无论是模糊的字体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判断,还是提高认知能力,或是人们对每组三个词的认知放松感引起的情感回应会唤起他们头脑中的连贯印象

    3.6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3.6.1 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你知道你正在等待某件特别的事情发生。当时间迫近时,听到敲门声,你会期望是你的孩子放学回家了;打开门时,你期望听到自己熟悉的声音。如果非常期望的事情没有发生,你会很惊讶。不过,你不怎么期盼的事情也很多。

    ——对惊喜和惊吓的承受能力是你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惊喜和惊吓本身也是最敏感的指示。

    对第一次比较惊讶,第二次的时候表现比较平静,或者有些事突然发生,后面的事就见怪不怪了。或者有些说法与当前被激活观点的情境不搭。

    ——违反常态理论,系统1对违反常态的问题的察觉速度是惊人的。

    3.6.2 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美国国债下跌,萨达姆被捕刺激风险资产。显然,萨达姆的被捕是这一天的重大事件,因为自主搜索原因的方式影响了我们的思考,这件事就成了那天市场变动的原因了。这两个标题表面来看好像可以作为解释市场发生震荡的原因,但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作出解释的那条陈述其实什么都解释不了。

    ——所有的标题都要满足我们对逻辑连贯的需求:一件大事必然会带来一些后果,而这些后果也需要一些原因对其作出解释。

    在纽约拥挤的大街上逛了一天,欣赏完美景后,简发觉自己的钱包丢了。发现这些读者认为“扒手”这个词比“景色”一词与该句子联系更紧密。为了展示自己的观点,他在纸上画了一连串黑色方块,让这些方块看起来像在连贯地运动,一个连着另一个,而这些方块也立即动了起来。如果第二个物体马上开始移动,他们就会认为这个动作是由第一个物体“引起的”。

    ——因果错觉。

    他们做了一部总长度只有1分40秒的电影,在这部微电影中,你能看到一个大三角形、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圆形。这些图形绕着一个貌似门开着的房子的图像转。观看者看到一个气势汹汹的大三角形正欺负一个小三角形,而那个圆形也受到了惊吓。圆形和小三角形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大三角形的欺侮。

    ——我们生来就长于意向性归因:一岁以下的婴儿能辨别欺凌弱小的人和受害者;不管他们去抓什么东西,都知道要走最近的那条路。

    因果性直觉的特点是本书一再出现的主题。

    ——人们总是很不恰当地将因果性思考用于需要统计论证的情景中。统计性思维总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个案的结论。

    3.7 字母“B”与数字“13”

    除非你最近一直在乘独木舟,否则你去银行所用的时间肯定要比在河里漂流的时间多,所以你才会根据最近所经历的事化解了“bank”一词的误解。当我们对答案不确定时,系统1就根据过往经历去赌一个答案。

    ——最近发生的事及当前情境是作抉择时最重要的因素。

    3.7.1 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在理解一个陈述之前,一定会先试图相信它:如果这个陈述正确的话,你必须先了解它的观点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有这样,你才能决定是否“怀疑”它。最初你产生相信某种观点的想法,是因为系统1的自主运作,这种运作包括构建这一情况下可能性最大的解释。

    ——即使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陈述也会唤起人们最初的信任。

    有系统2参与时,我们几乎会相信所有事情。因为系统1不仅好骗,还容易产生偏见,而尽管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是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

    ——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

    如果有人问你:“山姆友好吗?”你就会想到山姆的各种行为举止;而如果有人问你:“山姆是不是很不友好?”你就很难想起他的许多举动。

    ——联想记忆的运作是导致“确认偏误”的原因之一。

    3.7.2 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

    如果你赞同一个总统的政见,你可能也会喜爱他的声音及着装。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

    ——这种偏见在我们塑造对人与环境的看法时起着很大的作用。

    艾伦:聪明—勤奋—冲动—爱挑剔—固执—忌妒心强 本:忌妒心强—固执—爱挑剔—冲动—勤奋—聪明,

    ——一个人性格特征的观察顺序是随机的。然而,顺序的确很重要,因为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每个人都观察着同一个玻璃罐,他们的判断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基础。另一方面,每个人犯的错误都与其他人的错误无关,(在没有系统性偏见的情况下)这些错误的平均值趋近于零。然而,只有在每个人的观察相互独立、每个人所犯错误之间不相关联的情况下,降低错误率的奇迹才能出现。想要从大量证据来源中获取最有用的信息,你应设法使这些来源相互独立。这也是警察办案时所遵循的规则。如果某个案件有多个目击证人,在录口供之前,这些证人是不能获准讨论案件的

    ——消除错误关联。

    3.7.3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

    阿莫斯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他大学时代的一位哲学老师,他用带着浓重德国口音的希伯来语咆哮着说:“你必须时刻牢记‘Primat of the Is’。”我从未弄明白他的老师所说的那句短语是什么意思(我想阿莫斯也不明白吧),但是阿莫斯却还是会说那些笑话。

    ——联想机制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就是它只能回忆起已被激活的观点。无法从记忆中获取的信息(即使是无意识的)可能并不存在。系统1善于提取当前激活的想法来构建最可信的故事情节,但它不会(也不能)提取本系统中根本不存在的信息。

    请思考下面的说法:“明迪克会是一个出色的领导吗?她聪明又坚强……”你的脑海中一定会马上闪现出一个答案—“当然会”。你根据非常有限的信息选择了一个最佳答案,但是你却行动过早。试想一下,如果紧随其后的两个形容词是“腐败“和”严酷“。

    ——衡量系统1是否成功的方法是看它所创造的情境是否具有连贯性,而与故事所需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不大。信息匮乏是常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系统1则会仓促作出结论

    你没有自问:“在形成对某人是否具有领导才能的看法之前,我应该了解些什么?”系统1在第一个形容词出现后就开始自主运作了:聪明是好的,既聪明又坚强就更好了,系统1非常轻松地生成了这种想法。如果有新信息出现(例如明迪克思想腐败),这个故事就会被改写了

    ——系统1并不会等待也不会出现主观上的不适。对于第一印象的偏好依然存在寻找连贯性的系统1和懒惰的系统2相结合,意味着系统2将会赞同许多直觉性的信念,而这些信念又准确地反映了系统1产生的印象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过早下结论对我们理解直觉性思考非常有帮助,本书也常提到这样的情况,我将会用一个冗长的缩写来代表这种情形:WYSIATI,意思为“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即眼见即为事实。

    ——即使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系统1也能对其产生影响。系统1的信息输入从未停止。系统1基本上对于引起印象和直觉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都不敏感

    所有受试者都充分了解了整个过程,那些只听到其中一方辩词的受试者能够很轻松地为另一方写出辩词。然而,片面的证据陈述对判断有着重大影响。另外,只掌握一方证据的受试者比掌握了双方证据的受试者更有自信。

    ——人们根据已有信息勾勒出的故事的连贯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前后一致性,而不是其完整性。知道得很少反而可以把已知的所有事物都囊括进连贯的思维模式中。

    眼见即为事实的理念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这一理念解释了我们能够快速思考的原因,解释了我们是如何弄清楚一个复杂领域中那些信息片段的含义的。很多时候,我们拼凑出的连贯情节与事实是无限接近的,完全可以用来支持理性活动。

    ——过于自信,框架效应,比率忽略

    3.8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你能数出这页中“的”字的出现次数,能比较自己家的窗子和马路对面那家的窗子哪个高,也能对你支持的参议员的政治前景作出评价,其前途无限光明还是前景堪忧,或是碌碌无为。

    ——这些问题由系统2来解决,系统2能调动注意力并通过搜寻记忆去寻找答案。系统2接受问题或提出问题:不管是提问还是回答,它都能引导注意力并搜寻记忆来找到答案。系统1以不同的方式运行,不断监视着大脑内外发生的一切,没有特定意图,也无须付出多少努力,只是对当时的情形作出全方位评估。

    你可以回答一个大多数人都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如果山姆的身高和智商一样,那么他究竟有多高?”

    ——系统2会集中注意力回答某个特定问题,或是对某种情况的特殊属性进行评估,集中的注意力又会自动运行其他的评价程序,包括一些基本判断。

    3.8.1 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其准确率可高达70%?

    事情进展得怎么样了?我们面临的是威胁还是机遇?一切都正常吗?我应该是前进还是退避呢?这些问题也许对于生存在城市中的人而言,不像对大草原上的羚羊那样紧急,但我们有不断进化的遗传神经机制,可以持续不断地对威胁水平进行评估。我们通常用好与坏来评价不同情形,要么说要避开这种情况要么说可以泰然处之,没有问题。

    ——人的好心情和认知放松与动物对安全和熟悉程度的判断是相当的。

    只需瞥一眼陌生人的脸,就能对这个人的两点重要事实作出判断:他有多强势(因此存在潜在的威胁性);这个人有多可信(不管他的用意可能是友好的还是充满敌意的)。脸型为判断提供了许多暗示:方下巴就是强势的信号。面部表情(微笑或皱眉)是对陌生人意图的判断提示,方下巴加上瘪嘴唇也许就预示着有麻烦了。看脸形的精确性不是很高:圆下巴并不代表温顺,笑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伪装的。

    ——如果想找一个“基本判断”的典型例子,想想只需一瞥就能区分朋友和敌人的能力就是了。

    仅凭自己对这些照片的匆匆一瞥就作出了评估。事实证明,约有70%的参议员、国会议员和地方长官的竞选活动的胜出者也正是那些在照片评估中获得较高评价的人。

    ——能力评估远比可爱程度的评估对选举结果的预见能力强。

    人们总会结合力量和可信度两方面因素来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刚毅的方下巴和自信的微笑便可告诉我们,这个人很有能力。没有证据显示这些面部特征确实能预示某些政治家可以当选,但关于人们对胜出和出局候选人的判断研究显示,我们往往在投票前就会对那些不具备我们认可的面部特征的候选人持否定态度。

    ——判断启发法,失败者引起的(负面)情感回应更强烈。

    不出所料,对于那些信息贫乏、爱看电视的投票者来说,面部特征表现出的能力对其投票的影响较大,其受影响程度约为那些信息丰富、看电视少的投票者的3倍。显然,系统1对投票选择的影响因人而异。

    ——对政治却所知甚少,而那些政治学者在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这些判断包括对相似度和代表性的判断,对因果关系的属性以及对联想和样本的可用性的判断。尽管判断的结果是用来满足任务要求的,但是没有具体任务时,这些判断活动照样也在进行着。

    ——系统1理解语言,这种理解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判断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判断通常又是在洞察事实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

    3.8.2 平均长度与总长度是完全不同的数量概念

    观察者的认知系统即使正忙于记忆,这些判断的精确度也不会受到影响。认知系统未必知道如何用英寸或厘米为单位来描述平均值,但是如果让其判断另外一条线是否符合平均值,它们的判断也是非常精确的。

    ——我们也可以立刻对众多物品的数量生成一个印象,如果其数量只有4个或少于4个的话,印象会很精确;如果更多的话,就会变得模糊。

    仅凭一瞥系统1计算出一组线的总长度,其结果多半不对,这一点你很清楚。你认为自己绝不会这样做。事实上,这是该系统一个重要的局限性。

    ——系统1通过原型或一组典型事例来代表不同事物分类,它能解决好平均问题,但对总量问题就束手无策了。一个类别的规模及其所包含的实例数量,在我们判断总额变量时常常被忽略掉了。

    受试者组成的不同小组分别表明了各组的意愿,他们愿意掏钱来拯救鸟的数量分别为2000只、20000只和200000只。如果拯救鸟类是个经济善举的话,其价值大小就要看总数这一变量了,即拯救200000只鸟应该比拯救2000只鸟更有价值。事实上,3个组的平均捐款分别是80美元、78美元和88美元,与鸟的数量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经常完全忽略了数量的概念。

    3.8.3 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

    诸如你的幸福感、总统受欢迎的程度、金融骗子的合理惩罚和政治家的未来前景、阅读能力等问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这些问题都涉及隐含的强度或数量概念,如果罪行是颜色,杀人就应该是深红,颜色比偷窃更深。如果犯罪用音乐来表达,大屠杀就应该用强音,而停车不付钱则应该用弱音。当然,你对惩罚的强度也有类似的感觉。工作收入,毕业学分积点多高。

    ——系统1对强度没有概念,到底他多强我们是不知道的。

    你的工作收入多高才能与朱莉的阅读能力相匹配呢?

    ——通过一种范畴向另一范畴的转换来回答这个问题,这种利用匹配进行预测的模式从统计学角度来看是错误的

    3.8.4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只要眼睛是睁开的,你的大脑就会对视觉范围内呈现出的立体事物进行评估,你不会持续评估自己有多高兴或多富裕,即使热衷政治,你也不会一直不间断地评估总统的执政前景。

    ——偶尔的判断是主观自愿的,这种判断才是有意识的。

    在你看来,区别很明显,因为你看到了这两组词,而受试者只能听到单词。“VOTE”和“GOAT”押韵,但它们的拼写不同,虽然受试者听到了这两个词,但他们也会受到拼写的影响。如果两个词的拼写不同,受试者听出它们是押韵的速度就会慢些。尽管要求是比较声音,但受试者同时也对两者的拼写进行了比较,而且与声音无关的不匹配因素妨碍他们迅速作出判断。

    ——刻意回答一个问题却引起了另一个问题,这一行为不仅没必要,而且对主要任务的完成也很不利

    有些路是蛇形的。 有些工作是蛇。 有些工作像监狱。 这三个句子从表述上来看都是错的。不过,你很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第二个句子比另两个句子错得更明显,实验也证实了这一本质性不同。

    ——又是要进行一个预估活动却引起了另一个预估行为,正确答案在冲突中更明显,但这个与回答并不相关的冲突却影响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3.9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偶尔你会碰到这样的问题:17×24=?你无法立即想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这种让人目瞪口呆的时刻毕竟是少数。

    ——当大脑处于正常的状态时,你几乎对眼前出现的所有事物都会有直觉和想法。

    3.9.1 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

    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这种错觉也正是替代过程的最佳解释。对立体图像大小的印象左右了我们对平面图大小的判判断。

    提到约会情况,这些学生就无须努力思考了,因为他们脑海中早已有了相关问题的答案。这个相关问题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恋爱生活满意程度如何。

    ——他们将被问及的问题替换成了另一个自己心中已经有了答案的问题。

    3.9.2 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如果你对当前的医疗政策还满意,就会相信该政策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而且你相信在这个政策下,花同样的钱能做更多的事。如果你对其他国家采取鹰的态度,就很可能会觉得其他国家相对弱小,更有可能对自己的国家俯首帖耳。而如果你的态度像只鸽子,就会觉得它们更强,不会轻易受到牵制。你对辐照食品、瘦肉、核能、文身或摩托车等事物的态度会左右你对这些事物的感受,它们是惠及生活还是充满风险。

    ——人们的好恶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你的政治倾向决定了你对各类论证的看法,即它们是令人信服的还是难以服众的。

    在了解到自己并不喜欢的一项活动的风险其实远比自己想象的小时

    ——你的看法乃至情绪就会发生变化,这种较低风险的信息同样也会改变你对该活动益处的看法,尽管你接收到的信息中没有任何与益处相关的信息。

    image.pn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快思考与慢思考—系统1与系统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qf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