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话》
——灵遁者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好的诗歌,我是没有答案的,我会沉默很长时间也没有具体答案。
就像我不知道,我自己有什么好诗歌,这应该是件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在做一件事,却不知道好坏,这多么可笑。如果你觉得可笑,可以拿我取乐。
从《触摸世界》开始,经过《笔有千钧》,《我已经老去》,《愿来日再续》到《空瓶子》完结,陪伴我的是文字,陪伴时间的是我。我大概要迎来我的第一千首诗歌了吧。
不知道为什么,我深深的相信,任何人的第一首诗歌,和第一千首诗歌长的很像。所以我内心的期待和着急,会在写字的过程中冷却下来,这也是我性格的需要,这也是文字的魅力吧。
文字本身并不歧视初始的事物,尽管它是那么的稚嫩,甚至幼稚不堪。所以它并不希望写字的人去期待第一千首诗歌。
正好我今天看了一个消息,说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叫《阳光失了玻璃窗》,作者是“小冰”。但“小冰”不是人,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开始写诗歌了,你怎么想这件事?该诗歌集收录了它的139首现代诗歌,是从它创作的上万首诗歌中筛选出来的。
上万首诗歌啊,我不敢想象。我也不指望自己可以超过“小冰”写上一万首诗歌。和人工智能比写诗数量,我以为这不是人该干的事情。
我通常喜欢用“划时代”这个词,但在“小冰写诗”这事情上不会用这个词。
我现在特别想知道,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个名字,是“小冰”自己想的吗?如果是,我愿意给它改为《玻璃窗失了阳光》。别问我为什么,就当我有“诗歌强迫症”。
看看网友是怎么评论人工智能写诗的吧。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就算凑齐了最难用,最难理解的词句,拼凑出再美丽的片段诗词,你是读不出感慨的,因为没有灵魂,再华丽的文字也不过是文字”。也有网友“嘲讽”,虽然这些诗读起来确实没什么营养,不过当代诗坛的确充斥着大量类似作品呀。”
我不止要问“小冰”,还要问“小冰”背后的团队,你们为何写诗?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写诗是偶然》来说明我为什么写诗。没有特别的原因,不是很深文学情缘,也不是家庭熏陶,是我懒。以写诗代替写八百字的文章,后来才逐渐变成习惯,这就是我写诗的原因。
如果每一首诗歌都是组合和想象,那么这诗歌不读也罢。小冰可以写出类似我的《跳楼的人》,《我这样写诗》,《我其实并不无辜》的诗歌吗?
就像评论家们所说的“小冰”是在学习成百上千诗人的“共性”来创作,而诗人应该避免“千篇一律”。
我将最新要写的诗集名称定为《不要说话》,如果“小冰”看到这四个字,她会怎么想? 在没有语境和环境的情况下,人为给她一个故事,来做诗歌的背景吗?
但人就不一样了,你们回头看看上面的配图,一个女孩在夕阳的照射中,忘情的弹琴,所有此刻围观的人都应该“不要说话”,去感受这个女孩的感受。
我虽然不看好“小冰”写诗,但不代表我不支持“小冰”写诗,这并不矛盾。因为我写过:“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在无意义的夹缝中诞生。”人类的尝试难能可贵,应该支持。别忘了,阿尔法狗打败了哪些围棋大师。
其实大家都会写诗,很多农村老大爷,老大娘口中的俗语,精辟的让你能回味半天。所以这样来说,自称会写诗的人好像也不会写诗了。
但不是说我们应该沉默,“沉默”和“不要说话”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词。
我给自己说“不要说话”,是因为我口吃,是因为怕挨骂,是因为我在说话的时候,我就肯定会降低听的范围。比如不止去听弹钢琴女孩的琴声,更去听她的心声。
生活中,我也算听到了一些来自别人和自己的声音。我不光写诗,我还写了科普作品《变化》,有很多人骂过,也有很多人表扬过。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想过要劝那些骂我的人,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件比写另外一本书都难的事情。
但我也有看不惯的时候,比如有很多网友骂杨振宁,我就在我百家号和头条发了一篇《杨振宁值得被尊重》的文章,结果招来了更多骂,算了吧,我不说话了。
但一个人坚持一件事,是会有回报的。有骂我的人,但还有很多来买我书的人。当有一个人说他是博士后,看了我的《变化》,很有启发。我顿时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相比于做生意赚钱,我更喜欢卖书赚钱。
这也是我和“小冰”的不同,“,“小冰”不会饿死,但如果“小冰”只为写诗而生的话,会饿死的是“小冰”背后的团队。
我应该感谢自媒体时代,让我虽然宅在家里,但和全世界的人都有交流。我以文字为自己“画地为牢”,在今天收获了意义。
在《不要说话》里,我会好好写字。我会一再强调:“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在无意义的夹缝中诞生。”此刻看似无聊的工作,不能实现的梦想,会让你孤独的人生充满爱。
2017年6月1日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诗歌集《不要说话》序言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