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湿阴霾的2016年夏天,毕赣导演带着他的大银幕处女作《路边野餐》向世界庄严的宣布:“才华”能当饭吃!《路边野餐》的宣传相当低调,影片介绍和推介也不是铺天盖地,但以下这些奖项却吊起了所有人的胃口,这是一部怎样的牛X电影?
01
笔者也跟许多文艺青年一样,慕名的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然而排片量的低下和观众第一反应懵逼的结果,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超越了目前国内大部分观众的想象力。然而以个人的经验来说,我绝对相信一部获得如此分量奖项的电影,绝对有它特别和独到的地方。
而笔者一贯排斥某些说法,诸如此类的:“文艺片都装逼;文艺片都没情节,过度沉闷;文艺片都晦涩,看不懂;看不懂的电影才是牛逼的电影。”笔者一直坚信,好的电影不仅在画面上有所追求,有且必然有对剧情非常独特的阐述。那么以下笔者就将个人对于电影的理解,和观众分享一下。
在追述剧情之前,请允许小小的科普一下,影片的英文名称叫做:Kaili Blues,笔者的译法是:蓝调凯里。蓝调,又称布鲁斯或灵歌,是美国早期非洲黑奴抒发心情时所吟唱的12小节曲式,反映他们在困苦的底层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演唱或演奏时大量蓝调音(Blue Notes)的应用,使得音乐上充满了压抑及不和谐的感觉,这种音乐听起来十分忧郁(Blue)。蓝调以歌曲直接陈述内心想法的表现方式,与当时白人社会的音乐截然不同。
笔者曾经最不喜欢的就是对剧情做概述,因为觉得那是无意义的废话,但这部《路边野餐》的剧情,实在有太多人看不懂,想不通,所以剧情概述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02
进入正题,故事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西南边陲,贵州省凯里市的一个中年男人陈升,他和一个女性老医生在镇上开了一家小诊所,他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老歪,老歪有个儿子叫卫卫。
老歪不务正业整日不管儿子,卫卫也没有母亲,陈升和老歪的母亲死前让人嘱托陈升,好好照顾卫卫。老歪经常恐吓陈升要把卫卫卖掉,并且记恨母亲讲遗产留给了陈升。镇远县的花和尚听说了此事,就把卫卫接到镇远县上学,顺便照顾他。
陈升知道了此事,就要做火车去看看自己的小侄子,这时候老医生告诉陈升,自己年轻时候的恋人也在镇远县,曾经是个吹笙的苗族人,几天前恋人的儿子告诉自己,老人快不行了,要老医生去看看他。老医生年纪大了,不能去了,就托陈升把一件衣服和一盘磁带捎给老人。于是陈升就踏上了去镇远县的路程。
影片的开头,导演阐述了《金刚经》中的一段话,紧紧围绕着“过去”、“现在”、“未来”,以光影变化来分割时间及空间。
前述的故事是当下的“现在”,而“过去”的故事穿插在镜头切换之间,我们得知的是,陈升小的时候被母亲留在镇远县,母亲来了凯里并且改嫁,有了弟弟老歪,陈升长大成了当地的“小混混”,跟了个“老大”花和尚,和自己的妻子在迪斯科舞厅认识并结婚。
老大的儿子欠了钱,被人活埋,死后还被人砍了手指,老大觉得受到侮辱,陈升带人帮老大复仇,结果在严打的时候进了局子,判刑9年。因为没有供出老大和同伙,9年以后出狱,老大感激并给了他一笔钱,由同伙交给了陈升的母亲,母亲死前嘱咐让陈升买下凯里的诊所,和老医生一起经营。
陈升想把钱给妻子,但不幸的是妻子在他出狱前就已经去世了。陈升带着遗憾回到凯里,听从了母亲的安排。9年前,老医生的儿子去陈升母亲家拿了块蜡染布准备回家,在路上遇到醉酒的司机开着白色皮卡车,将儿子撞死了。
这部分的“过去”,导演以拼接的方式穿插在“现在”的叙述之中,使得有的观众在初看时都以为自己的脑子错乱了。而在二刷的时候,这些回忆就变得清晰可见,跃出纸面。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及其有趣的观影体验,没有二刷的人,必定会非常遗憾。
而在阐述了“过去”、“现在”之后,电影进入了“未来”的部分。火车在一个叫“荡麦”的地方停下,经过隧道,陈升进入了这个地方,他在这里遇见了骑摩托车载客赚钱的年轻小伙子,带着他去找吹笙的老人,老人不在,陈升要回去。
03
于是他搭乘着一辆载着乐队的皮卡车回下火车的地方,在路上,乐队的人给他听了儿歌“小茉莉”。在路上他遇见了骑车的青年被人欺负,陈升帮助了他,年轻人说可以送陈升去车站,但他先要去吃点东西。
在吃粉的时候,陈升说道自己是凯里来的,年轻人说自己心爱的姑娘“洋洋”要去凯里当导游,陈升的衣服需要钉一下扣子,年轻人引荐着他去找洋洋补衣服,而住在隔壁理发店的女人吸引了陈升,陈升给女人讲起了自己的“过去”,女人深有感触。
洋洋和年轻人在河道两岸买风车、背诵导游词,最后过桥来找理发店女人邀请她去看乐队的演出。陈升和女人一起到乐队演出的地方,把磁带交给了女人,并给女人演唱了一首《小茉莉》,女人动情的留下了眼泪。这时候时间不早了,年轻人带着陈升去车站,在车上揶揄说他们这里有野人,要陈升小心,而此时陈升才知道,年轻人叫卫卫。
“荡麦”的故事是全片的精髓和高潮,初次观看,特别懵逼,完全不知所谓。因为对当地地名和故事的不熟悉,一直以为荡麦就是陈升的目的地,而这其实是陈升的“想象”。有评论认为此处可以看做是陈升在火车上做了一个梦,笔者也找不到确切的反驳理由,就姑且定义为虚幻世界。
在这里,陈升遇见了未来的“卫卫”,遇见了过去的“妻子”,遇见了出车祸前的“酒鬼”司机,这里是一切的起因,也是一切的终结。故事里陈升的叙述和现实里有许多不相符的地方,而正是这种不相符使人更加迷惑,究竟什么才是真相?
这种虚无的阐述和镜头刻意的晃动使得故事的多了一份迷幻色彩,而40分钟的长镜头和不间断拍摄使得电影的表现手法有所突破,是不得不提到的经典。
故事离开“未来”,陈升终于来到了镇远县,见到了花和尚和侄子卫卫,可他什么也没有做,只是远远的看过了侄子。他也去找到了老医生的恋人,而他的儿子告诉陈升,老人已经过世。陈升将衣服留给儿子后就坐上了回凯里的火车,在火车上他沉沉的睡去。故事在此戛然而止。留给了观众无尽的感慨。
04
前文之所以要给不熟悉蓝调的观众科普,是因为蓝调的节奏编曲与通常的音乐表现形式非常不同,它的结构松散,曲调随意,乐器简单,编曲乍听为无调性音乐,并且有许多的词曲反复重叠。许多经典的蓝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演唱者,一般多为声线低沉的老男人,吟唱着平凡甚至无聊的生活。
反观《路边野餐》这部电影,原汁原味的贵州方言,平凡的中年男人并不精彩的生活,过去与现在的交替出现,错乱的时间空间,这些都将蓝调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你能真正听懂蓝调的时候,就会体验到电影剪辑贴合蓝调的松散、无调、不刻意、反传统,而剧情本身的描述也是相当精彩。
如果你认真的体会导演的意图,就会发现导演想要讲的精神内核是一个人的“道”。对母亲讲孝道,对亲人尽责任,对朋友讲义气,对爱人的深情厚谊,平凡的人和平常的生活也能让你感动。
不刻意强调个人主义和英雄情结是文艺片的精髓之一,导演毕赣以一个非专业科班出身自学成才的典范,奉献给观众的是一盘需要你抽丝剥茧认真观看细细品味的“粉”。不得不提到的是影片的长镜头运用和光影的叠加出现,这些不仅是技术,也是推动和链接剧情的桥梁。
相同场景切换和连接着不同的时间空间,叠加的影像正是剧情发展的不可或缺,而又不失一种迷幻色彩,最后出现的逆时针旋转的钟表更是成为了全片的点睛之笔。
总之,有机会推荐大家都去看看这部好看的蓝调凯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