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愤怒的时候,我们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呢?2400多名女性参与的调查显示:
“通常把愤怒埋藏心底,任其聚积,直到我承受不住为止。”
“发现自己很容易忍气吞声,然后变得很郁闷。”
“可能会更加消极,一般我会沉默不语,不过我知道那不对。”
大部分的女性会倾向于把愤怒的情绪淤积在内心深处,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这样做是不对的,是对女性身体和心理的极大伤害。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加里•J•奥利弗以及哀伤和创伤治疗师H•诺曼•赖特为此合作了这一本《把自己的愤怒当回事:写给女性的情绪表达书》的书。
他们通过大量的实例进行研究,发现社会舆论和氛围对女性的不够宽容,导致女性想要表达愤怒很不容易。
今天就跟兹心一起,走进女性的内心世界,接纳愤怒的存在,并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愤怒,从而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1】
愤怒是情绪的一种,逃避只会内伤。
墨西哥表演艺术家阿莱曼说:“在一个人发怒的时候观察他吧,因为那时候他的真性会完全显露出来。 ”
愤怒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绪, 是人类七情六欲之一,在《愤怒的基督徒》这本书中,作者A•D•莱斯特把愤怒定义为:
“在感知到外界威胁时所唤醒的身体、心理和情感上的一系列反映,其特征是渴望攻击别人、捍卫自己。”
然而从古至今的传统文化中,男性表达愤怒容易得到大众的理解,女性想要表达愤怒却很难,导致很多女性本能地选择逃避。
在这本书中,作者加里•J•奥利弗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女孩劳拉的爸爸洛厄尔,因为几年前的旧伤复发,深夜里小猫求偶的声音让他非常愤怒。
于是洛厄尔一枪打死了小猫,等到第二天劳拉发现自己心爱的小猫已经死了之后,忍不住向妈妈哭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然而没有人能帮到劳拉,她的愤怒没有得到别人的重视,她从小就知道愤怒是有害、危险并且具有破坏性的,要避免发脾气,就要压抑和克制愤怒。
慢慢地,劳拉的内心筑起一座墙,无法发泄愤怒,但是又不能否认愤怒的存在,这种情绪的抗争直接影响了她的生活。
因此作者在书中写道:“尽管社会对比女性表达情绪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但许多女性依然选择隐藏愤怒。”
在兹心看来,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女性的要求更高,尤其是不要轻易表达愤怒,让很多女性只能不断地压抑愤怒的情绪,却向内攻击了自己。
前一段时间,一位妈妈因为哄了两小时,孩子还不肯睡觉,愤怒地扇自己耳光的视频上了热搜,全网一片心疼。
后来这位妈妈解释说,不是因为孩子难以哄睡,而是全职带两个孩子,累死累活家人还不理解不帮忙,累积的委屈和心酸在一瞬间爆发才打了自己。
社会原本就对女性要求高,女性更要懂得,愤怒就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该表达就勇敢表达出来,不要逃避更不要伤害自己。
【2】
被家庭问题困扰,是女性愤怒的重要来源。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拉尔夫•爱默生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相比男性而言,女性更容易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家庭中,围绕着丈夫和孩子转,也因此更容易被家庭生活问题所困扰,产生更多的愤怒情绪。
作者加里•J•奥利弗曾接待过一位来做心理咨询的女性卡萝尔,她有两个孩子却离了婚。
卡萝尔跟奥利弗说:“我知道自己应该很擅长管理情绪,但我现在真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自己 的感受——我感到很糟糕。”
既要工作又要照顾两个孩子,丈夫的不作为让卡萝尔的内心充满了愤怒,但在潜意识里却又觉得自己不应该愤怒,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正是这种内心互相撕扯的剧烈斗争,导致卡萝尔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也让她不得不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作者认为,社会普遍认同女性是养儿育女的贤妻良母,就应该擅长解决各种家庭问题,正因为如此才会把女性困守在家里,导致愤怒的情绪郁结起来。
以兹心的观点,女性天生细腻的情感,让她们更注重家庭生活,希望经营好一个温馨的家庭,但家庭不是女性一个人的责任,需要丈夫和孩子一起配合。
如果女性不能把自己从家庭生活中解救出来,培养丈夫和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只会让女性不断地压抑愤怒的情绪,最终导致家庭关系一团糟,甚至家庭分崩离析。
在电视剧《我们的婚姻》中,全职妈妈沈慧星在女儿上小学后,想要重返职场,丈夫盛江川却百般阻扰,还想把沈慧星困在家里。
沈慧星没有妥协,而是把内心的愤怒全都表达出来,跟盛江川大吵了好几架,为自己赢得了人生做主的机会,获得了职场和人生的成长。
家庭生活不是应该是女性一生唯一重要的事情,越是把自己困兽在家里,越是容易因为生活不如意,导致愤怒的情绪无处发泄。
拥有一份自己喜爱的事业,把关注点从家庭生活中转移出来,女性活得越开阔,才能越少生气发怒,对自己对家庭都是好事。
【3】
女性刻板印象,导致女性的愤怒不被接纳。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刻板印象”,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社会发展到今天,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情绪化,导致社会不愿意接纳女性表达愤怒的行为。
书中介绍说,几年前《旧金山纪事报》针对男性读者对女性的看法进行了一次调查显示,39%的男性表示:“当和女性进行争论的时候,她们太情绪化了。”
但有一位作家因此提问:“同一件事,为什么男性做的时候就是在‘争论’,女性做的时候 就是‘情绪化’?”
人们普遍存在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觉得男性即使面对巨大的恐惧,也依然沉着、冷静、理性,而女性则容易因为一丁点儿的刺激就情绪失控。
正是因为公众对女性情绪化的包容度较低,导致女性不敢轻易表露出真实的情绪,至于愤怒就更不敢表示出来了。
但是作者特意强调,人人皆有情绪,没有好坏、优良之分,理解并控制情绪是每个人的职责,并没有男女之分。
兹心觉得,男性与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心理上存在差别,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能因此压抑女性的情绪,那就是对女性的不公平。
只要内心产生了愤怒的情绪,就要允许发泄出来,而不是因为女性的身份,就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这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美国作家索瑞娅·坎梅莉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无论我的愤怒多么合理,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被告知我的愤怒是一种夸张,它会让我变得粗鲁和不可理喻。
身为女性,我意识到,愤怒是一种最好将它置之不理的情感。”正是因为女性的愤怒不被社会所容忍,很多女性站出来为自己发声。
西方的学术界涌现出一批为女性愤怒正名的作品,包括索瑞娅·坎梅莉的《愤怒塑造了她:女性愤怒的力量》以及丽贝卡·特雷斯特的《好的与疯狂的:女性愤怒的革命性力量》等。
愤怒是人类表达情绪的一种,不能因为女性的身份就要被压制,而是要正视女性的愤怒存在的力量,给予女性表达愤怒的权利。
【4】
正确应对愤怒,让女性活出自我的良策。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纳自己。”
当所有女性能够接纳内心愤怒的情绪,并且学会如何应对它的时候,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书中讲述了女性安娜的故事,她与丈夫查克结婚14年,有四个孩子,生活幸福美满,但是安娜说自己在应对愤怒情绪方面需要帮助。
安娜的父亲是一个很容易发怒的人,她发誓长大后一定不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因此她安静、顺从、随和、知足、不发脾气。
但是,安娜越是想无视甚至回避自己的愤怒情绪,越是把生活搞得一团糟,不仅夫妻关系陷入僵局,自己的身体状态也每况愈下。
作者告诉安娜,只有建立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她才能了解愤怒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绪,并开始改变她根深蒂固的愤怒模式。
在作者的帮助下,安娜开始在三个不同的时间节点——发怒前、发怒时、发怒后分别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内心的愤怒情绪。
写了两周的愤怒日记后,安娜不仅看清了自己愤怒的具体时间段和具体情况,还了解到自己愤怒的模式,并找到了应对愤怒的有效方法,很好地改善了情绪。
兹心明白,女性要想心情舒畅,就一定要学会积极应对各种情绪变化,尤其是愤怒的情绪,勇敢地采取行动去面对,会发现愤怒没有那么可怕。
约翰•戈特曼在《爱的沟通》中指出,女性日常愤怒的来源主要有三类:无能为力感、不公平感、感知到他人不负责任。
在此基础上,女性不要回避,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愤怒,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积极地化解愤怒,把事情解决好。
正如书中所说:“愤怒无罪。然而,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有愤怒这种情绪,也不采取措施加以应对,那么罪恶就会趁机侵入我们的生活。”
只有懂得正视愤怒并解决愤怒,女性才能从愤怒的漩涡中解脱出来,活得更加自在。
【5】
这本书告诉我们,应对愤怒的最佳时间是发怒前。
因为在愤怒爆发之前,我们需要抓住时机对那些让人感到气馁、失望、痛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当女性能够充分认识到愤怒存在的意义,并且提前做好了准备,那么才会更加不容易受到愤怒的影响,把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无论你怎样表达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可挽回的事情来。”
我们识别愤怒并且允许愤怒存在,最终的目的是化解愤怒,让情绪恢复正常,这才是所有女性为之努力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