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1、近30年的素质教育,近20年第八轮课程改革,均没有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根本性改变。要静下心来,认真检讨近20年来语文课程改革,按照语文教育本身的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探寻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路径
2、两个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2011年)均提出“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均强调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目的是矫正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缺失。
3、现代语文教学近百年的改革至今仍没有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源于我们对具体的目标认识不清及路径选择不当。
4、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国民不爱读书的国度是没有前途的。日本人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说:他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
5、当前中国民众不读书,学校语文课程对此有没有责任?
国民不喜欢读书,中小学语文课程难辞其咎。读书习惯形成的关键年龄在12-15岁,小学和初中年龄段基本可以决定一个人一辈子是否喜欢读书。小时候没有养成读书习惯,是和基础教育阶段包括语文课程没有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
6、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在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方面作为不大(没把培养阅读习惯当作重点)
(1)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定位有问题(语文课程中读书或整本书阅读被称为“课外阅读”,是补充或延伸,体现在读书课在课程表中的数量)
(2)没有明确地将读书习惯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目标强调阅读的能力培养和方法指导,没有将“养成读书习惯”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1-4年段阅读目标只有在第二年段明确提出“养成读书习惯”这条目标(不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读书习惯养成应该贯穿小学和初中语文课程。
(3)语文课堂教学中缺少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听教师讲读课文(基本教学形态,讲读课文效率不高,学生不感兴趣甚至非常抵触;五十年代讲思想,六十年代讲字词句篇,九十年代培养听说读写,本世纪谈文本解读或抓课文内涵人文因素)等。
小学阶段最需要学习的是熟练的阅读技能。学生有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地阅读技能,阅读一本书不费劲了,才有可能喜欢读书。熟练的阅读技能只有通过自身大量的阅读实践。通过讲读课文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严重超越的小学生认知水平。
(4)学生是否养成读书习惯没有作为语文课程评价内容。评价主要考察文本理解的深度,少有关注学生读几本书,少有在意学生的阅读量,没有将学生读书习惯养成真正当回事。
7、培养读书习惯应作为语文教学最核心的目标,并从习以为常的讲读课文这个窠臼中跳出来。
(1)改变似是而非的阅读教学理念。
小学生“阅读”目的是“学习阅读”,第一阶段是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识字,认识常用词语,2-3年。第二阶段是不熟练到能熟练的阅读,从不会阅读到能够熟练阅读8-9年的时间。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怎样阅读一本书》阅读能力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阅读(读懂说了什么);第二层次是检视阅读(即熟练阅读),能说出写了什么什么定位;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能分析主题、结构、风格等;第四层次是主题阅读(研究性阅读),读很多书并分析书中问题形成新的观点。
小学阶段的阅读训练,主要是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和第二层次检视阅读,重点是解决读懂文章和熟练阅读的问题
(2)要改变讲读课文的阅读教学方式。
习惯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行为操练才能真正形成(心理学研究结论)。学生形成阅读习惯要靠大量阅读实践,绝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教师的讲解或方法指导能够缩短学生技能形成的时间,但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半自动化的阅读即比较熟练的阅读需要经过2000小时以上的默读训练)。
“讲读课文”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课程形态,更不是最佳的语文课程形态。应以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主要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改革应该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势,改变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局面。
(3)将读书习惯的养成作为评价主要指标。语文考试注意考查学生阅读知识面,每个学期的读书量作为硬性评价指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