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德经散文文墨江湖
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我与《道德经》的故事

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我与《道德经》的故事

作者: 李姐有解药 | 来源:发表于2017-01-25 23:14 被阅读376次

《道德经》于我而言,是除开心理学之外,最重要的精神伴侣。

今天,想聊一聊我和它的故事。

1、不期而遇

我看的第一本《道德经》,是十余年前在一家面馆里。整个面馆面积很小,店堂不足10平,店面很新,应该开业不久,装修布置却是古色古香,感觉很是宁静,墙角居然还有个放满了书的小小书架。

老板是位20多岁的小伙儿,负责招呼客人和收银,说话间还有些羞涩,完全不像是生意人,倒像是大学毕业没多久。当时没到午饭时间,食客不多,我进门点好餐后他就指着边上的书架说:“还有一会才能上来,您可以先翻翻书。”我很喜欢这样的贴心,信步走近了书架。目光被一本蓝色线装的小书吸引,封面三个篆书的大字,正是《道德经》。书皮古朴宁静的蓝色让我忍不住翻开它。当时完全没看懂,但书却是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想去咀嚼每一个字,竟是沉入进去,以至于面条上桌也浑然不觉。

面馆老板见我出神看书,走过来很友善地提醒:“您的面条好了。”看我不忍释卷,他又接着说:“这本书是我在青城山的时候,一位道长送给我的。”我不由抬起头来打量他,可能看到我表情中的惊讶,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当时大学毕业很迷茫,去青城山上住了一段时间,与道观的一位道长熟了,后来他就送我这本书,这书对我影响很大。”

后面再聊了几句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我当时粗略地翻看也并没记住 什么内容,唯一的印象就是在那位年轻的面馆老板心中,《道德经》是一本神奇的书。本以为这次与《道德经》的匆匆一会,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未曾想心里却已经种下一粒种子,只待下一次的邂逅将它唤醒。

2、众里寻他千百度

不久,在一次聚会上,一位之前并不太熟的朋友在一个议题的讨论中思路清晰反应敏捷,分析问题非常深入,难得的是她并不固执已见,特别善于倾听,一时间成了讨论的引领者,气氛热烈又和谐,参与者相谈甚欢。后来大家聊起各自兴趣爱好,她语惊四座:我闲时爱读诵和抄写《道德经》。旁人可能只是惊叹这样一位时尚的现代职业女性,居然会有这样一个不时尚不现代的爱好;我却脑海中电光火石,不由自主将她的优秀与《道德经》挂上了钩。暗下决心一定把《道德经》买来好好研究下,看看里面藏着什么样的奥秘。

网上一搜,各种版本应接不暇,一时间竟不知如何下手,考虑自己水平有限,选了一本类似儿童读物的《道德经注音版》、一本网评还不错的《道德经注释》。书到手后读了一段时间,发现选的两个版本在内容上居然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到底该信谁呢?看来两个版本不够相互印证,于是又下单买了几个版本的《老子注释》,一对照更是众说纷芸,直接蒙圈了。我想起两块手表的故事,大意是只有一块手表的时候容易定时,如果有了两块手表,反而不知道时间了。再看看我手里一下有这么多块“手表”,不蒙才怪了。

也许是为了回答我的疑虑,早前公司给我安排的EMBA课程中有一堂国学课正好一个月后开讲,讲者是北大一位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教授,课间我凑上去请他推荐《道德经》的权威注释版,须发皆白的教授二话没说,在黑板上写了陈鼓应三个字,让我就买这个作者的,还叮嘱我书是中华书局出的,别买错了。

喜不自禁的买了回来(当时买到的是陈教授以帛书为据的第二版《老子注译及评介》),迫不及待翻开一看,繁体竖排,很有点读古书的感觉。一段时间后,克服了繁体和竖排的阅读不适应,被内容深深吸引,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提到,陈教授的校诂,旁征博引,多方考据,其治学之严谨,胸襟之开阔,令人肃然起敬。从此以该本为主修,学而时习之,这一相守,已近十年。

3、亲密接触

自从《道德经》入驻家中,就开始冷落其它藏书。得空闲时便随便打开一章来读,初期虽觉其意神秘难测,无法深入领受其中智慧,但单从文字的美感而言,都十分让人着迷。那简洁精炼的文字如晶莹剔透的水晶,越看越觉闪亮;有些章节则是一组气势磅礴的排比,读来荡气回肠。读经的过程,很容易安静下来,仿佛暂时隔开了尘世的烦扰,辟一方净土以修心养性,不亦乐哉!

接触久了,觉得《道德经》并不像之前以为的那般高冷不接地气,朴素的生活智慧随处可见,有的甚至与现世生活完全对接——

当众人对各种所谓名牌趋之若鹜迷失本心时,我庆幸跟老子学到了“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保持一份真朴,不随波逐流,不患得患失,我心自在从容。

当伤感于人生无常时,老子告诉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唯有“希言自然”,才不会背道而驰。

当傲慢心生起,坚信自己是对的而听不进不同意见时,老子一记棒喝:“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猛然惊醒,观照到了自己的狭隘和偏见,一身冷汗走回正途。

当距离目标太远而心生焦虑时,老子谆谆告诫:“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行足下。”我明白了再高远的目标,也需要一步步从点滴做起,相信积累的力量,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

智慧如海,浩瀚无边,我捡到的,也许只是海边的贝壳。

永远的心灵家园

《道德经》不是一本古书,不是二维的枯燥理论,它构筑了一个立体的思考框架,让你用更宏观的视野去看待生命与未知,同时提醒你在体验宇宙丰盛时不忘保持谦卑。

那些温暖的智慧,铺陈出一座心灵栖息的家园,让忙碌疲惫的内心有安歇之地,只需要安静的回归,纵使伤痕累累奄奄一息,你也能满血复活。

有朋友说,你读了十年《道德经》,真能坚持。我想说:我是被它陪伴才能以现在的样子走到今天,一天一天的幸福相守,从来不需要任何坚持,一切自然发生。

这是一个物质特别丰盛的时代,但心常常匮乏。

很幸运,我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 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我与《道德经》的故事

    《道德经》于我而言,是除开心理学之外,最重要的精神伴侣。 今天,想聊一聊我和它的故事。 1、不期而遇 我看的第一本...

  • 心灵的栖息之所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题记 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每一天我们都在做着各种繁忙的...

  • 寻找心灵栖息的地方

    长久的在微信朋友圈里停留、驻足、欣赏,可谓流连忘返,工作之余,只要没有重要的事儿,就会点开微信,对那个“红点...

  • 晚风,吹过城市的灯火

    夜晚,疲惫的身躯开始寻找栖息之所 地铁口,人潮汹涌,奔流不息 万家灯火升起 不知何处是心灵的归依 只有温柔的晚风在...

  • 安静

    寻找一个心灵的栖息地。

  • 寻找心灵栖息地

    一辈子很长,要怎样过?如何变成一个有趣的人,愉悦自己?诗意地栖息着。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什么是诗...

  • 栖息之所

    齐帆齐微课 《晚熟的人》是莫言老师的一本著作,我没看过,不过,我却熟悉其中一句话,莫老说: 年轻的时候,爱上什么都...

  • 木语心建

    东方木乃心之母 母子相生给予滋养 木语心建给予心灵栖息之所 木语心建一个有温暖有安全感的心灵栖息地,这里有柔和的老...

  • 在爱中行走

    我已拥有一个梦想,却还是无法坚强。纵使世界之大,我也找不到心灵栖息的地方,一天天的流浪,寻找着心之所向和心之天堂。...

  • 灵魂的栖息之所

    沉浸在喧嚣之后的平静里,沉醉于音符停止之后的回响里,冥冥之中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仿佛看见人世万物的虚空,这或...

网友评论

  • 山贼爷:《道德经》几次确定要好好拜读,每次又只学习了十几段,主要还是生活阅历太少,没有仔细对比自己的生活,没有学以致用,所以学习难以坚持。学习之事还是兴趣所致方能长久,切身感受才能持久。不过《道德经》确是古人之大智慧,不时学习并以坚持还是必能受其增益的。这是一本可用心研读一辈子的真书籍,真智慧!
    李姐有解药:@山贼爷 别对自己要求太高,喜欢就看一看,没有时间就放一放。自然轻松的姿态反而收获更大:blush:
  • 74492917f1bf:嗯,看的我也想买一本了
    李姐有解药:@余桂锋在画他的自画像 可以收藏,你不会后悔的:smile:
  • 风雅狂月:我看的曾仕强解读道德经,哎,姑凉,道德经看完了,就该看易经了😂
    思想如一片海,造一条船试试
    李姐有解药:@风雅狂月 这船如何造?还望高人指点:pray:

本文标题: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我与《道德经》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rx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