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中的这句话历来被多人称道。我们还经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人与人相处,很多时候做到求同不容易,很多情况下甚至不可能、也没必要。我们常说的和与同是有区别的。比如:往水里拼命加水,得到的还是水,这是同。往水里加入适量冰糖和菊花,就成了可口的凉茶,这是和。差异化基础上的和能产生新事物,一味地求同是一种保守的思想,过分求同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若世间万物都能和谐共生,不同的人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求同存异,携手并进,这就是和。
“和”字蕴含着太多的大智慧,大境界、大格局。它最早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咊,相应也。”《诗经》有言:“倡予和女。”老子则曰:“音声相和。”和的本意是吹奏用芦管编成的排笛类的乐器。而孔子对音乐中的“和”理解阐释为“美与善”,这美与善也是他一贯的政治理想。在古人眼中,诗教、礼教、乐教原本就是三位一体的,和则美,和则善。
怎样求和呢?我觉得还是先从每个人自己的身上去寻找答案吧。人都是从故土里冒出来的一股气,到最后,又都化成一缕烟,隐入尘土。这来来去去的中间,不过几十年光景。如想在这极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活出自我,活得有意义有价值,首先得无条件接纳自己,求得身与心的和谐统一,这在中医里也是养生的大智慧。做到这一点容易吗?有点难!但是,必须始终去琢磨,去追求。生命中有些东西是基因里带来的,不可复制,不可改变,你若硬是要改变,那是自找拧巴苦来吃,可能最终也没有有啥好结果。当然,这里和谐不是佛系说,不是与世无争,不是没有底线,啥也不管不顾地躺平和懈怠。它追求的是一种高质量的平衡,是一种内与外的一致,是身和心的完美统一。试想,如果做一件事情,外在的身体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内心却惶恐不安,这样的反差,迟早会出问题,或者是身体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也可能二者都跑不掉。
在做到身心和谐的基础上,再去寻求自身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没有人能完全遗世独立,没有人能做到完全与世界隔绝,人毕竟还是群居的人,如果离开了自然和社会,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活。顺应自然就是顺应天时,该睡觉时睡觉,该吃萝卜白菜时尽量不吃反季的豆角和黄瓜,到了冬天就适当让身体受受冻,到夏天了就出出汗……这才是最好的养生,它无关乎贫穷富贵,男女老少也都是一样。
追求人与人的和谐,是最难的一门学问。在家庭里,和谐也许就是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每天多一份爱的心意和恰到好处的付出与收获,这其中的奥妙,也许还是隐藏在“平衡”二字里。与其他人的相处中,不管是领导、同事、朋友、邻居还是陌生人,和谐相处的最大理由是互相需要或者不互相伤害。没有了血缘关系这根纽带,来来去去,近了远了都很正常。不要觉得谈利益很俗,没有了利益,是不是就都成了互不关联的陌生人?这好吗?正常吗?利益之争不可避免也无须刻意回避,试着协调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在利益面前不迷失、不贪婪、不自私,抵制诱惑就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终生的考题。在此过程中,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很古老但永不过时的大道理、大智慧。懂得换位思考,各取所需,实现共同的目标和愿望,是相处的最好结果和最真的期待。
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不能以此为理由去顾己而伤他。人都是向善的,但善的前提是大家都尽可能地不自以为是,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不带偏见,不为善而善,善应该是一种不自知的行为和不由自主地本该如此的自然而然。
为了让更多美好发生和留存,这“和”字,还得继续仔细琢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