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题目的意思其实应该理解为——当代科技可以藉由互联网和AI集合所有的人类智慧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呢?只要是系统练过历年高考作文真题的同学就会发现,这道作文题与往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的风格有点类似——指向现实,语言简洁,富于思辨。《中国教育报》指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着力考查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并在审题指导中提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思考这道作文题:其一,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其二,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其三,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教育报》思考的三个维度,其本质就是对“问题”这个词进行了分类探讨。这无异于是在提示我们,这道作文题能否审题准确,能否探讨深刻,首先得取决于我们对“问题”这个词的概念理解是否清晰。因为只有概念清晰了,分类讨论才会具备充足的逻辑依托。在作文题中,“问题”这个词的概念内涵必须结合题目的第一句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一具体语境来理解。所以,这里的“问题”应该指向的是“我们会去寻求答案,也会期待有相应答案来匹配”的那些“问题”。那么首先我们不能写的概念内涵就是诸如“你的主要问题在于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含义为“关键点”的“问题”。作文题里的“问题”既可以理解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生发的所有疑难,也可以理解为我们遭遇的所有困境。如果是后者,那么“答案”则指向的是“解除困境的方法”。要注意,这里的“问题”其实不太合适理解为“我的腿有点问题”这种含义为“疾病”的“问题”,以及“鲁迅先生写了很多批判社会问题的文章”这种含义为“弊病”的“问题”。诚然,社会弊病固然有其整治的方式,疾病也固然有其疗愈的药方,但“社会弊病”和“疾病”这两个词与“答案”的直接配适度不高——我们几乎看不见“弊病的答案”、“疾病的答案”这样的表达,而“疑难的答案”和“困境的答案”这种表达则较为常见。如果一定要写“弊病/疾病”这样的问题,则必须把“答案”的内涵也相应地界定为“治疗的方案”——不过,这里需要进行的表达铺垫似乎得颇费些周折。总之厘清概念一定是审题立意的第一步,而我们一旦把概念内涵厘清了以后,就不能出现中途易辙——即偷换概念的情况,这会导致说理不清,严重的还会产生逻辑混乱。当我们明确了概念内涵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要回答“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其实是由“问题”的类别、属性、特点、影响来决定的。《中国教育报》提到的“多与少”、“深与浅”、“得与失”这三个思考维度的概括性无疑很强,而我们则可以往前思考得更细致和具体一些。顺着抽象概念的发散性思维渠道(类别、属性、特点、影响),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科学/艺术的问题”、“生活/生存的问题”、“现实/理想的问题”、“群体/个人的问题”、“理性/感性的问题”、“暂时/恒久的问题”、“静态/动态的问题”、“已知/未知的问题”、“当下/未来的问题”等更多更纷繁的维度。藉由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路径,我们可以尽量打开自己的立论视野,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但是,我们切记不能什么都写,而应有所取舍,选择自己最有切身感受的方向写深入,写深刻,并且写得有条理,有说服力。结合我上一篇文章(AI写的高考作文真正能得多少分?),咱们总结一下哈。眼下2024年这篇高考作文,不能这样写——1.不应该撇开题面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来行文。2.不应该撇开“科技进步”这一背景来单纯探讨“答案与问题之间的辨证关系”;也不应该撇开“答案与问题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话题核心,来单纯探讨“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这种科技进步的话题。3.不应该撇开题面里“问题”这个词的上下文语境内涵来行文。4.不应该在行文的过程中突然发生概念内涵的位移或偷换。
最后说几句哈。我们看到,这道作文题是在Chatgpt已经成为常用工具,OpenAi文字转短视频的“魔术”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它紧扣着学生们感兴趣的时代热点,却又并非简单地对科技发展表达惊叹和赞美,而是会深入思考科技发展之后带来的连锁反应。我们都知道,高考作文题必然会有“立德树人”方向性导引,而这道题则透露出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未来指向——国家不只是要致力于培养出可以研发出类似AI这样的智能工具的高科技人才,还要培养出能为AI等高科技的发展方向掌舵的蓝图设计型人才。“回答有难度的问题”代表人类已有的成就,而“提出有水平的问题”则导向了人类的未来。解答问题的高效无疑标志了我们探索能力的提升。但探索能力的提升带来的不会也不该是探索领域的缩小,我们会由此发现更大的未知空间,并生出更多的向往和相应的疑惑。事实上,在我们提出高质量问题的那一刹那——未来,已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