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乍听之下高冷,其实只要上过中学语文课,多多少少都曾经写过,也许是读书心得,也许是观赏一部影片后的感想,都是广义艺术评论最阳春的形式。
艺术的种类多样,有动态的如音乐、舞蹈、戏剧、行动艺术,也有静态的绘画、雕塑、书法、文学等。我们在欣赏艺术之外,也会想听听别人的感想,尤其是比我们更敏锐而前瞻者的解说或品评。因此艺评类文章一直是报纸杂志副刊的必备栏目,从印刷媒体到网路媒体,从不缺席。
写作的人,谁不写点艺术评论,看电影的写影评,听音乐的写乐评,爱读书的写书评,把心中充盈的感受见解写出来与人分享,我认为是最舒心的一件事。不过,写得过瘾不代表读者也有同感,网路上许多杂乱而冗长的评论就是最好证据。
接下来试以“文学”为例,谈谈评论的几种型式及写作方法。
即使最随兴的读者如我,偶遇一两本深受启发之书,也会忍不住从中摘抄几段,评以个人感怀或联想,是为私人笔记,通常不发表。
先不论写得如何,光是写,这个动作就带出几项好处,首先是整体文本的梳理,在思考从何下笔的同时,也是在对一本书进行整体评估与盘整。其次,写的过程一定会多次翻查原书,常常意外发现被遗漏的,也许是别有深意的一段话,也许是之前没领悟透的内涵,跟“重读”有类似效果。再者,深度阅读往往伴随批判性思维,但这种思维活动经常随著文本前进而不了了之,写笔记可以帮助我们继续想下去,扩展得更周全而深入。
写笔记的本意,原为了自己记述读书的心得与研究结果,以备将来的考察与应用。...自古以来,读书笔记当作书籍刊行的很多很多,可是写作者当时的目的绝不在乎刊行。——夏丏尊,叶圣陶《文心》
写笔记是读书时的一种判断,所以《文心》中建议用议论文的方式写,且“例证愈多,论断就愈精当”。不过毕竟是个人做学问的工具,而非正式文章,因此以 “简短朴实为宜,除了论断、理由、例证以外,不必多说无谓的话。” 中国近代以来写读书笔记的极致,非钱钟书莫属。
听说钱钟书不藏书,而是以一本又一本的笔记代替,他的笔记都附带有个人议论,并常常前后参考引证,虽然只是尚未发展成文章的片段,却包含丰富的中外文化知识与独到见解,思路清晰而行文晓畅,这份珍贵的遗产,幸得他夫人杨绛女士仔细保存,并将其整理、分类后出版。
写笔记多少带点做学问的态度,心得随笔就自由多了,这种文体 “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小学生可以写,大文人也爱写,写出来的风格千变万化,因人而异。周作人有本专涉文艺的《谈龙集》,序文里说:
我们喜谈文艺,实际上也只是乱谈一阵,有时候对于文艺本身还不曾明了,正如我们着《龙经》,画水墨龙,若问龙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大家都没有看见过。据说从前有一位叶公,很喜欢龙,弄得一屋子里尽是雕龙画龙,等得真龙下降,他反吓得面如土色,至今留下做人家的话柄。我恐怕自己也就是这样地可笑。
他先劈开正经八百的框框,然后悠游四方,畅所欲言。周作人何许人也,满腹诗书,文笔又好,怎么胡诌都精彩。文人大家谈文说艺是最好看的,借由这种闲说书的形式,读者得以一窥他们内在瑰丽的文艺风景,看看知性与感性如何连接出浩大而精巧的结构。
“心得随笔” 看似没有门槛,其实易写难攻,它直接考验写者的学养深度与敏捷性。我自己曾经尝试写过一篇〈小说家写散文〉,试图以轻松的语气捻来文人典故,实际上却写得满头大汗,桌边堆满参考书籍,用力过度以致行文有点僵硬,但不用力还真串不起来,所谓火侯不足,即是。
小学生写心得,可以天真直白;成年人写,得有点真材实料。平日多读、多想、整理笔记都属基本功夫,至于实际写作则宜从单一对象练起,以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为主,不要一次攀太大的题目。阅读之后立刻写下直觉印象,再从中慢慢琢磨出真正想表达的观点 (熟练之后可以挑战双观点、多观点),尽量讲得清楚而深刻,并标出相关引文,此为第一份材料。
依据第一份材料展开联想,有些联想自然迸发于阅读过程中,赶紧记好,如果不够丰富,可以从记忆储备或笔记中搜索,最好是能用来与你的观点相佐证、呼应、或比较的内容,印象模糊就上网查询或翻翻书,此为第二份材料。有时候在扩充联想的过程中会动摇原本的看法,不必太执着,适当调整观点可以让思路更自然地流淌开来。
现在来到最艰难的部分,把材料串起来。如果你早遍读过众多文艺随笔,胸中蕴藏丰富,此时无须听我多言,灵感已经徘徊在你的笔端 (或键盘上),以写一篇散文的手法将材料编织进去,最好一气呵成,写得稍快些,让行文轻盈而流畅,才能充分展现随笔的潇洒趣味。
但我们更常在中途被卡住,或灵感太稀薄而后继无力,若反覆思考仍然无法突破,一个好办法是参考别人怎么做。拆解几篇经典作品,分析它的布局,尤其是开头、转折、结尾的部分。周作人的读书随笔堪称一绝,至今仍难以被超越,以他这篇〈沉沦〉为例,开始是这样的:
“我在要谈到郁达夫先生所作的小说集《沉沦》之先,不得不对于 “不道德的文学” 这一问题讲几句话,因为现在颇有人认他是不道德的小说。”
几句话一讲就讲了三大段,占全文篇幅一半以上,之后才进入小说文本,并与另外三部同样“不道德”的作品《南归》、《九尾鱼》、《留东外史》做比较。文章最末终于点明写作动机,“我不愿意人家凭了道德的名来批判文艺,所以略述个人的意见以供参考。”
非比寻常的结构 (头重脚轻、最后才说明动机),不落俗套的观点 (为不道德说话),造就一篇意味深长而节奏灵动的短文。写读书随笔不要四平八稳,野马可以跑远一点,回得来就好,最重要是言之有物,聪明而简洁,是随笔最令人可喜之处。
当然,写作风格是无法被整齐规范的,唐诺的读书随笔就复杂得像迷宫一般,好比这篇〈为什么也要读二流的书?——有关阅读的专业〉,涉及书目十几本,而且都是从深层连贯, “好的批评者是记述他的心灵在杰作之间冒险的人”,唐诺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跋涉的批评者。写大题目,可以参考他的规模安排,至于句法文风,保留个人特色即可。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讨论了两种文艺评论的写法——笔记与随笔,前者是蹲马步,后者像练舞步,纵然风格迥异,许多基本原则仍然相通,例如:观点要深刻而独到,立论要清晰,最好能旁征博引。在续篇中,我们将介绍另外两种评论的形式。
参考书目:
钱锺书 《钱钟书手稿集》,商务印书馆出版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三联书店
周作人《谈龙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唐诺《阅读的故事》,印刻文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