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什么是好好学习?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有没有一门课程是教我们学习怎么学习的吗?这个社会越来越在奖赏好好学习的人,越来越惩罚不学习的人,那要学习,我们就需要知道学什么?
前提: 知识是什么?
并不是你拿到一本书,看到一篇文章,就叫做知识。知识的标准有两个:①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②更可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真正的知识是有繁殖能力的。充斥在我们周围视野中更多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知道什么是知识我们的努力才有收获。这也是为什么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原因,做对选择,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地进步。
核心:那什么又是临界知识呢?
知道了什么是知识,但知识和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对你起的作用是短期的,有些知识对你的人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我们更要舀掉漂在碗上层的油花似知识,看到碗底真正的实质性知识。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就是“临界知识”。临界知识也是查理-芒格说的普世智慧,也就是世界发展的底层规律。例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学、教育学都与人相关,那源头就是心理学,再往深是脑科学,脑科学又属于生物学,生物学又是从化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的,所以明白了读什么,找到知识的源头,能让我们学得更正确,而不会学入歧途。
说完了前提,那就开始学习之旅。
第一章: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深度思考的人在哪一个时代都不会吃亏的。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的是认知深度而不是认识数量。拼认知数量分分钟会被海浪淹没的。
美团在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后,王兴说了这么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思考是费力的,也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做的,但思考又是偷不得懒的。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今日的不思考,也许明日要付出千百倍的功夫去偿还。
那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呢?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人总是喜欢听可以验证自己已知道的知识,而不去思考新的观点,这样会逐渐狭隘并就掉进老鼠赛道里。看似努力,只不过是在原地踏步。那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这样我们的学习层次才能上去。
说学那就去学,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即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所需的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礼仪仪表、沟通交流等;
(2)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这个专业并不是学校给我们划分的专业,而是一个人活出一个队伍,活成一家公司,需要的是你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就是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别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我们要跳出来看世界,看到世界的本源本质,这样我们才能看得清晰,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既然临界知识最重要,那我们又下决心要学习临界知识,那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要学习临界知识,就要从具体的知识输入开始。读书,自然是基本又普遍的方法,当然可以实践,那肯定实践优先。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不知道读什么,读完书合上书什么都记不住,能记住的也很少而且不超过一个月又忘了,然后就是这样的重复恶性循环……那怎样跳出这种低水平勤奋陷阱呢?
①知识的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读什么,决定你的认知模式,认知水平,最根本的是决定你的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你的选择,人生又是由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的。正确的价值观与否,决定于你大脑中有多少清晰正确重要的概念,还决定你大脑中清晰正确重要的概念有多少是正确清晰的联系的。在信息繁杂的时代,我们更要找知识的源头,找一手知识去学习。虽然条条大道通罗马,但路程是不一样的,是有天壤之别的。
②知识存储。读书要怎么读,读书是很考功力的。我们的记忆是有限额的,所以我们拿到一本书时,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是信息,而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把信息内化成知识。只有内化成知识,才可以记得更牢。所以在读书时,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思考和心得,把书读厚是知识之间的联系多了,把书读薄是萃取了全书的精华。只有真正把书消化了,我们才能存储更多的知识。
③融会贯通。读书的心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以致用。束之高阁的想法只能是纸上谈兵,我们想要真正的记牢还有必不可少的一步——践行。通过践行来检验并印证我们的学习,做到知行合一,这样会刻在脑子里,想忘都忘不了。我们要见招学招,融会贯通。
读书三要素:不被打扰的安静时间,耐心,思考力。思考永远必不可缺,深入思考是现代人最缺乏的能力。
读书是学习临界知识的好方式,但还需要具备两个心态。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是我们的习惯性防卫,我们喜欢为自己找借口,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而不是从内部去寻找原因,人容易自欺欺人。所以我们要开启绿灯思维,积极地接纳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去接纳和尊重他人的看法。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有了绿灯思维,无疑为我们的快速成长打下了牢固的心态基础,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人往往会忘记最初的目的,沉不下心,变得浮躁。我们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普遍的烦恼是时间不够用,我们恨不得每天有26个小时,恨不得像机器人一样不用休息。你会不会成长焦虑,你会不会心急如焚总感觉自己成长太慢,那恭喜你进入了成长忧虑的坑。我们好多人都是这样,学着学着就误入歧途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自己究竟要学什么,天天忧虑天天原地踏步。那怎样才能快速成长呢?
结硬寨,打呆仗
我们一开始学习时,都是不熟悉的,慢的。只有你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才能进入快速道,这样你就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要实现融会贯通,前期的功夫就一定要足,要有耐心,要去细心打磨你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我们要去学会打通知识的阻塞,知识不是孤立,而是相通的,底层是有血脉相连的。真正读书的高手,在同一个领域内读书肯定是越来越快,因为对于他而言,新知识是越来越少的,看到会读得越来越顺。快的根源在于理解快,囫囵吞枣式读书是在做无用功的。我们一定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遇到一个理解透一个,接下来就等待康庄大道的出现吧。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学习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是一个提升认知模式、认识自己的过程。我们更习惯更容易向外索求,而忽略了向内出发,向内求。德尔菲神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看成是神的指令,地位尊崇。那么如何去认识自己,提升学习能力呢?
心法一,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内功的基础,便是反思。反思,每个人都在说,但真正做的人少之又少,坚持每天反思的人比例就更少了。反思是一项健脑运动,是值得我们每天去做的。反思不是叫你坐在那里发呆,而是真正思考什么重要,什么最重要,什么该做,什么坚决不做……我们需要做一个自己的反思录,每天对照每天反思,会让我们更清晰认识自己,价值观也会在你的反思中逐步构建出来。不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说反思重要,肯定还得说说反思的方法。
反思是费力的,是辛苦的,但绝不是痛苦的,而且回报是长期的巨大的。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为之赋予巨大的意义,这样就不会苦哈哈的坚持了,而是根本停不下来。言归正传,三个训练反思能力的方法如下: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生活是绝佳的训练所,千万别雁过无痕不留一点痕迹,特别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事,都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3)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这是一个和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在日记里你可以一丝不挂地面对自己,思考自己的思考过程,逆向思考,看自己的心路历程,会让你更明白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即认知模式。
心法二,以教为学,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教是输出的过程,但教不仅仅是输出还会倒逼输入,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因为要教,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教别人的过程,又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讲一遍,你一定会推演很多遍的。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所以,有教的机会,千万要逮住,不要害怕,先试一试,不试怎么知道你合不合适呢?
心法三: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即要保持在学习区,学会划分学习目标,要获得即时反馈。什么是刻意练习?(点开有刻意练习的具体分析和解释)
前面我们谈了提升学习能力的理念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具体执行中有用的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和付费购买。
技巧一,记录: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记录下来。记录和写可不一样,记录是有意识的组织与目的化的写,是写的升级版。那么,怎样才能从书写升级为记录呢?有两个方面要改变:一是如实地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尝试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人总是太容易粉饰自己,美化自己。二是要主动去思考,挖掘看得见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
技巧二:定期回顾。有了记录,那还要定期回顾,因为记忆是有时限的,所以我们要温故而知新。而且,回顾还能够让我们在平淡生活中创造惊喜,收获自己的幸福。定期回顾可以按周/月/年来划分,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年看看,会让我们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知道你自己。还可以5年为跨度来回顾,探寻我们生活背后的基本规律。任何一件事,加上时间轴都可以让我们看得更清晰。
技巧三:付费购买。要记得付费就是捡便宜。在投资自身,投资成长,享受独特的体验上,永远不要吝啬金钱。我们得到的绝对比我们付出的多。不要再幻想用我们最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去换取低劣免费的资源。注意力>时间>金钱,时刻记住这条黄金公式,能让我们少踩很多坑。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①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导向去寻找临界知识。有兴趣,更容易持续下去。
②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知识是有鄙视链的,源头的知识第一手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③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实际上,寻找和建立临界知识的过程,也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能够运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
④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有时在我们储备的知识中找不到更底层的解释,这时我们就要大胆去假设,并想方设法去验证,如果验证正确,那么新规律就被发现了。这是一个充满成就感的过程。
在寻找临界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去积极寻找自己的优势,即所谓的天赋。找不到天赋,就用兴趣来凑。要想找到临界知识,真正重要的不只是工具和方法而是内心的热情和天赋。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没有践行就只是纸上谈兵,要想让思想开花,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理解一个概念是容易的,但真正去应用却是不容易的。就像我们知道运动对身体好,但如何科学运动却是不容易的。那怎样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呢?
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好的资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临界知识,就像一个个索引,能让我们得到更清楚的解释和不同的看法,让我们可以对临界知识不断验证,用来练手。但仅仅有这个还不够,还需要刻意练习来强化训练。
刻意练习必须要关注两点: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2.大量地持续练习。刻意练习是不好玩的,需要投入极大的注意力。
学习临界知识,还需要学会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每个人都有能力圈,那什么是能力圈呢?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做得好。能力圈让你知道你更应该朝哪里发力,让你更容易获得突破。想要获得什么,就让自己配得上什么。一个不知道自己优势,一个不能界定和衡量自己能力的人,会事倍功半的。我们要做狙击手,要单点突破,去思考“我在什么领域比身边90%的同龄人要强?”要知道,优势是可以弥补短板,甚至是让人忽略缺点的。瞄准了,那就扣动扳机呗,去做,重复做,持续做,并思考总结。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运用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比如: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安全空间。(具体的解释、运用可以看百度、知乎、谷歌)。现在世界的一大便利你想了解一个概念,大多是可以查出来的。在这里,我只说个人是如何将这些临界知识运用在个人精进上的。
复利效应:会让你看到耐心的重要性,一切都靠积累。认识复利效应,会让你去掉很多杂音和坚守本心,当然你必须走在正确的路上复利效应才会出现。
概率论:我们大脑善于发现规律,但讨厌随机,讨厌不确定,所以我们要认清概率论。概率论让你学会理性思考,让你知道哪些概率出现多,哪些是随机不确定,让我们更好地决策。我们要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自我投资永远会获得回报,这是确定的。
黄金思维圈:遇到每一件事,我们首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因为我们大脑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是什么”,是表象。那黄金思维圈就告诉我们,思考时先问why,再问how,最后问what。不断问自己为什么,你会更清晰自己,也会更有洞察力。
进化论: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想要进化想要发展,不能舍弃100%的原来,也不能100%的激进,而是拥抱变化,去构建信息优势,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外界。
系统思考:让我们不仅仅看到冰山的一角,更重要的是看到冰山下的巨大母体。系统思考让我们看问题更全面,抽身而出总会让你看得更清晰,也就是所谓的大局观。在训练系统思考时有几个线索值得注意:
①关注“关系”而非“事物”,连起来看。
②分析系统结构,也可以从历史情况入手。以史为鉴,找到源头。
③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
④系统关键解有时在信息制高点。找到盘根错节中的关键点,会让我们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安全空间: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或在极端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所做的准备。汽车有安全带,有安全气囊;电梯有紧急制动,连避孕都有紧急避孕药……可见,安全的重要性。学会安全空间,你就会在做好PPT时备份一份在U盘里,写论文时会随时保存,做计划时还有plan B,更会趁早买保险……冗余安全是我们防止小概率但后果严重事件的法宝。
结语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有唾手可得的丰富资源,但时间注意力却变得越来越珍贵。在迅速变化的时代里,好好学习依旧是不变的基调。深度认知和学习,永远要耐得住寂寞,下得去苦功夫。真知灼见不是随手可得的,必定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被资源迷惑,不被信息扰乱,我们要明初心,守初心。繁华的前提是守得住寂寞,愿我们都有个人精进的一套体系,并最终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