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临近春节,亲朋好友聚会多,八卦聊天的内容离不开家长里短,很多亲戚平时见面少,难得春节聚在一起,看见晚辈,问成绩,问收入,问婚期,问二胎......
作为被“关心”的对象,更多的感受是尴尬和郁闷,因为这些大多属于隐私,但是有时候迫于礼貌和人情,又不能直接回绝别人的问题。
于是,催生了很多教大家如何应付各种“盘问”的文章,用各种机智的神回复来避开长辈的“关心”。
知道这些问题很讨人厌,每年春节在去亲戚家之前,我总是会交待我妈,不要问人家孩子的成绩,不要问人家孩子的恋爱婚姻状况,我妈也总是很配合,都一一答应。
这几年大家都开始注重隐私、自尊这些问题,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但是有些问题,我觉得似乎有些矫枉过正,过于放大了。
我小的时候,春节被问到最多的就是成绩,感觉那些大人好像专门想看着你出洋相,刨根问底,直到你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作为一个成绩不拔尖的孩子,我当然深深地明白那种感觉。
相信我们这一代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前两天看到有朋友开玩笑说:“小时候被大人问成绩问得神烦,现在我长大了终于可以`关心’别人的成绩了,却发现忽然不让问了?这简直太不公平了啊!”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现在不问孩子成绩,已经成为成年人的一种共识了。
02
前几天刷微博看到这个:
博文中的这个家庭,不仅孩子不喜欢被问成绩,家长也很照顾孩子的情绪,提前叮嘱客人,不要问孩子的成绩,以免伤着孩子的自尊。
看完后我在想,照顾孩子的情绪没错,但这位家长的做法,是不是有些太小题大做用力过猛?或者说他在处理孩子考差这件事情上面,有点没抓住重点。
虽然我也不赞成追着问孩子的成绩,但我们自己不去问别人这是礼貌,却也不可能阻止所有的人都不去问孩子的成绩。
孩子考得好不好是你家的事情,别人问不问是别人的事情,你不去处理好自己孩子的情绪和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却舍本逐末去叮嘱别人不要问。
博主女儿的话虽然有些不留情面,但话糙理不糙,自己不好,还不让别人问?脸糊脏了,不去赶快洗脸,反倒警告别人不许看?
我们常常听人说一个孩子自尊心强是好事,我倒觉得如果自尊心不能转化为努力的动力,未必是好事。自尊心强到与能力不匹配,应该要么想办法提高能力,要么想办法降低自尊心,而不是要全世界去配合你那超强的自尊心。
那么当我们遇到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应该怎么做呢,我建议也应该分情况而定:
一、如果孩子只是这一次考的不好,家长应该鼓励先他接受考试失误这个事实,再和他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以后应该怎么努力。
二、如果孩子也很努力,但一直就是这个水平,家长更应该鼓励他勇敢地接受这个成绩不好的自己,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优不优秀的唯一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面对别人的询问,一个人的态度说白了折射出的是自己对这个结果的在乎程度和接纳程度,只要自己接纳了自己,就可以坦然面对。我都不觉得我不好了,你觉得我不好有意义吗?
有句话说:“我不生气,任何人都没办法让我生气。”同样的,你不尴尬,没有人可以让你尴尬。
03
现在不仅“民间”不流行询问孩子的成绩,甚至“官方”也非常重视这件事情。
上周同事的孩子考试分数出来了,她说:现在孩子的分数都很神秘的,每个家长一个密码,自己登录上去查孩子的分数,其他孩子的成绩是看不到的,更不可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编排一下名次。
我自己的孩子还没到小学,还不是很能体会那种感受,但同事说她其实还是希望排一下名次的,或者说至少给个大概,比如说一至二十名是哪些孩子,二十至四十是哪些孩子......这样给个范围,家长可以知道自己孩子在班上的水平,也可以给孩子找个成绩差不多的竞争对手,以激励孩子进步。
现在这样家长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孩子处于什么水平。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孩子优不优秀的唯一标准,但是这个体制下,将来升学还是要看分数的啊。
同事的观点我很赞成,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如果家里没有经济能力独辟蹊径,学习成绩对大部分的孩子来说,还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名次都不排,甚至不让知道其他孩子的分数,照顾了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也就意味着不能表扬成绩好的孩子。虽说学习不是为了得到表扬,但谁都不能否认表扬更能激励一个人,也会让心智还不太成熟的孩子有更大的动力,有多少人日夜苦读只为了那第一名的荣耀?
另外我还想说,我们的孩子有这么脆弱吗?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学校和社会都是一样的,现在看似人性化的关怀,过度的保护却是如同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还不如早早地打破玻璃罩,让他们早点适应激烈的竞争。
与其把孩子们的成绩藏着掖着,倒真不如正面教育孩子怎样面对失败和挫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