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秀
2019年1月6日星期天
入夜,满天的雪花迎着灯光,像飞舞的萤火虫,亮晶晶、轻悠悠,静悄悄的飘逸着。望着沸沸扬扬的雪花,豁然间,一股年的味儿扑面而来,一下子袭进肺腑里。
日子过得好快,2018的年仿佛刚过去,2019的年就悄然而至。光阴如指间的流水,一年一晃就从眼前溜过,让心横生些许恍惚。
这油然而来的失落,并非是因为年轮的一年年老去,而是在二十一世纪小康社会的今天,吃腻了大鱼大肉,人们的思想跟着现代化的步伐一步步向前迈进,没有从前的那么多迷信观念。平日的日常生活里,比儿时过年的条件还要好很多。而现在的新年,没有儿时那些年矩套路,年味儿也越过越轻淡。
从前,年的气息非常浓烈,大人们忙年也很繁琐,做什么都有很多的讲究。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何人,发出的一大堆规矩,让千家万户的人,不约而同心甘情愿的去执行。过年的前前后后最起码有个把月都氤氲在热闹的气氛中。让我这个到了回忆年龄的人很是怀念。
我和所有的孩子一样,都盼着过年。冬季,每到雪花飘零的日子,就预示着新年将至。总觉得那时时间过得很慢,急得我们掰着小脚丫一天一天数,巴望着新年一下子到来。
不光是因为过年有大鱼大肉,能填补缺油的小肚子。穿上崭新漂亮的花衣服,能满足渴求中那颗爱美的小心脏。更重要的是,在那个缺乏娱乐的年代,过年到处人山人海喜气洋洋热闹了很久,才是我们最期盼的。
随着周边孩子们忽远忽近炸响的小掼炮声的密集,年也越来越临近。
这时,街头上人们的脚步开始匆忙起来,随处都有摆摊设点的小商贩,人流比平时增加了好几倍,放眼望去满世界都是人。
每年从腊月开始,妈妈像打鸡血一样忙碌着。清洗家里所有衣物和被褥,给我们每个人扯几尺布缝制新衣服。
腊月十八,十九,二十这三天,是我们这里传统的扫尘日。可能人们被清贫的年代穷怕了,逢年过节的祝福语,张口闭口都是“发财”“发财”的。就连扫尘的日子都离不开“发财”二字。地方还流传着一串俗语叫: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要得福,扫二十。我妈妈非说:要得没得,扫二十。所以我家每年扫尘全部是在十八,十九完成,绝不会拖到二十。
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节,家家都要揣一盘面做祭灶饼,晚上一片鞭炮连天。妈妈说:这是送灶老上西天,到大年三十晚,还要恭恭敬敬的用鞭炮声把灶王爷接回家。
祭灶的鞭炮声,也等于给新年拉开了序幕。家里的一切都已收拾停档,焕然一新。相邻的妈妈们开始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提着篮子到街上大提小拐的购年货。
猪肉是年上的主打食材,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按人口发给规定数量的肉票。普通居民也只有到逢年过节时,才吃得上大鱼大肉。平时都吃粗茶淡饭的肚子里人人都缺少油水,买肉时都希望能吃口肥肉。可一头猪就那点肥肉,那时不像现在这样,想要哪块要哪块,还得找熟人走后门,遇不上熟人,也只能随卖肉人赏。
猪肉买好了,过年最大的难题也解决了。包包子,炸肉圆,煎藕饼,做辣胡豆,杀鸡,煎鱼,炒瓜子花生。要把家里买来的生的全部制作成熟的,便于新年吃时不用再忙活。好吃的多的呀!差不多够一家人吃上个把月的。
妈妈天天忙得热火朝天,我也跟在旁边忙活坏了。被那些香喷喷的味儿馋的哟!情不自禁就动起手来,这捏一口那捏一口挨个的吃,不过,也只能少吃点尝尝,不让吃太多,直到年三十那天,才允许放开量的吃。
年三十午饭后,父亲和哥哥张罗着把所有门窗都贴上对联。当大红的春联换走了褪色的旧符,各家各户这才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年气象。
家里的每个窗台上,枕头下,都放上一两颗葱,空着的锅碗里放两片桂片糕。桌子上放两碟子,一盘放满桂片糕,一盘放满零钱。这是为那些打门槛池讨饭人准备的。
到了晚上,还给我们每人发几毛压岁钱,包一小包桂片糕放在床头,大年初一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吃开口糕。
那个年代没通电,点的是煤油灯,没有电视,也没有其他可玩的,只能早早就爬上床睡觉,也为了大年初一能起得来大早。那一夜,烧再多的煤油不能吝啬,必须灯火通明的亮一夜。
平时父亲从不起早做饭,唯大年初一,他天刚麻花亮就起来放开门鞭,下汤圆。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起,初一早我们家都吃像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实心汤圆,有汤圆陷也不包,等到十五元宵节才包带陷的汤圆。父亲还规定:初一早,不许把汤圆叫汤圆,一定要把汤圆叫元宝。
规矩真多:不许往外倒水倒垃圾,不许扫地,不许拿针拿剪刀,不许睡懒觉,不许乱翻东西,不许……我也记不清有多少不许。其他不许还好,就是不许说话最让我憋屈。
我激情澎湃的穿好漂亮的花衣服穿,吃过“元宝”,把口袋里装上瓜子花生,就等父亲的一声令下:去玩吧!就会像出笼的小鸟儿冲出了家门。走在外面心情倍爽,有被解禁的轻松感。
过了初一,就没有那些约束我们的规矩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崭新的对联还鲜艳的在挨家挨户门口招摇。和我家门前洗澡堂的书场天天还人山人海。其他的一切都已渐渐恢复正常,年里的那份火热的激情,在我们小孩子的心中也慢慢降温。
这样快乐的新年,一直持续到妈妈去世。俗话说得好,妈妈在,家就在,没有妈妈的家,缺少了一份贴心的温暖。所以,家也不再是家,年也不再是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