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四五年时间,除了备战高考稍有收敛之外,其余时间我的兴趣大都在读各种小说上。
因为基本都是借书来读,今天借明天还,导致我读书速度越来越快,一目十行过去,一本书的故事情节基本就了然于胸,可以满足当时的好奇心。
但同时也养成了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阅读的很粗糙,内容也很杂乱,不太注意主动选择。
除了个别自己特别喜欢的,读的比较认真,如《简爱》,对书中人物及对话印象深刻,其他书籍,一律是看个热闹就很满足。阅读中,有追求流行和时尚的味道。
告别中学时代后,我到外地读中专。入校后,很快我就发现,学校的图书馆就在宿舍楼下,每人发一个借书证,每周可借两三本书。这令我非常兴奋,终于有了一个固定方便的平台,可以让我尽情的去阅读了。
大约两年的时间,我总是同时拿着三四个同学的借书证,每周都会捧回厚厚一摞书,然后一本本读完。有选择地读书的感觉,非常棒,更棒的是,当时和我关系要好的一位同学,在图书馆当管理员,给我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那段时间,我还是热衷于读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之类是必须要读的,每每读到动情处,满脑子江湖义气,豪情壮志,三国人物,历史遗迹,都能让我浮想联翩。
当时我依然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上,课上课下,读了个尽兴。好在课业压力不大,基本都能搞定。因为借书方便,那一阵子,我都是一整套一系列地去找书读。
上图这个书单是前几天翻旧物时发现的,抱歉那时我的字丑的厉害。当时我常列出想读的书名,这样的书单,只要能找到书,基本上都是照单全读的。
但凡有名的感兴趣的作家的书,我喜欢集中通读一遍。记得有一次上班主任老师的数学课,我忍不住偷偷地读着巴金的《家》、《春》、《秋》系列中的一本,读到动情处,泪流满面。
班主任老师是位非常严厉的中年男性,平时大家都有些怯他。老师发现我的小动作后,点名提问我,我抬起满含热泪的双眼,反倒吓到了老师,居然没有一句批评,就放了我一马,宽容地让我坐下了。
那时候,女排夺冠,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地看比赛追电视剧《排球女将》,而我最大的热情都给了读小说,完全是眼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天下书。
当时班上同学还常常相约到学校周边玩,全班十六个女生,没去过重庆的只有两人,我是其中之一。要知道,我们学校离重庆不到二百公里,很多同学都是多次去游玩。
那时候每次学校放假,从学校回家都路过成都,我最感兴趣的是成都武侯祠中的三国人物,也喜欢沿途搜寻一下诸葛亮北伐出祁山相关的古迹。
记得当时常有书商来学校摆摊卖书,那两年,我陆续买了不少喜欢的作家的书。有郁达夫的散文集,因为那时我开始喜欢一些散文了。
读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后,我居然不知深浅地买了一套《浮世德》,又犯了好高骛远的老毛病,最后以贪多嚼不动收场。写到这里,我忽然有了个念头,哪天翻它出来,没准现在可以读它了。
十七到十九岁,是我有生以来读书读的最爽的两年,得益于学校相对较好的条件和资源。可以说,我几乎没有一点点浪费,既顺利完成了学业,又享受了读书的快乐。
关键是那时候,上学不用缴纳学费,还包分配。只是学校门槛有点高,不是想进就能进去的,入学率非常小。
我高考那年本科上线率4%以内,我们班同学很多都是上本科线没能录取,才读了中专的,我是其中之一。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点也不算过。
在最好的年纪,没读上全日制本科是我这一生的遗憾,但两年高效率的读书生活,仅仅从读了许多有趣的书的角度讲,也是我此生的幸运,让我感觉好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