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激流》,是在一本读书笔记的合集上。那时我就被深深地触动了。但当我真正接触这部作品时,已经是三年后了。
《激流》是我们熟悉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中国作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五四运动后,巴金在新潮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激流》三部曲分别为《家》《春》《秋》,它以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作为背景,叙写了这个家庭不同身份的人的思想变化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虽然现在相比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书里的故事也距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遥远。但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待当时发生的事情,我还是有一些感受的。不论哪个时代,青年的思想感情总有些相通之处。
我看过一些以民国为背景的电视剧,大概是因为它们只出现在荧屏上,我看了总是毫无感触。《激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部书里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没有多余的粉饰,在安静的书桌前细细阅读那些文字,代入感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可能是由于我还年轻,因此我在看到书中某处时,忍不住要哭,或者是有一种不想读下去的冲动。但是我最终还是读完了。
高家是当时封建大家庭的典型。这个家庭的大家长是高老太爷,是他一手置办了高家庞大的家业。他是守旧派,他反感新思想,反对学生运动,反对自由恋爱。这个家只有他说了算,别人不能反对他。可在这样严的家教下,儿子们也并不成器。像他的第五个儿子高克定就是纨绔子弟的典型,不仅没有收入,而且花钱如流水。在他的严厉管教下,长孙高觉新放弃了前途,娶了一个不认识的小姐,找了一份味同嚼蜡的工作,二十几岁就失去了青春。但觉新的二弟觉民、三弟觉慧都选择了反抗,觉民以逃婚反对爷爷的包办婚姻,他胜利了。觉慧后来也逃出了家庭,去了上海,做一些革命工作。觉慧这样的青年给当时残余的封建势力很大的冲击,这是很不容易的。即使很多青年都接受了新思想,但由于长辈的压迫,逐渐被同化了,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封建制度的拥护者(觉新就是这样)。觉新反对觉慧参与革命,是因为他觉得封建制度再过一百年也不能改变,觉慧参与革命活动是白白牺牲。我们现在看来,他的想法是错误的,1949年新中国就成立了。中国的封建礼教传统有那么长的历史,却以高老太爷们想象不到的速度迅速瓦解了。这与觉慧们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激流》反映了一代青年的奋斗,我们不应该忘记那段历史。可现在显然有些人忘了。如屡禁不止的“女德班”,我看到相关新闻时是震惊的。当时我就在想,已经是21世纪了,为什么还有这种思想。可怕的是“女德班”还有好多未成年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心智不成熟,一旦受害,创伤是很难愈合的。先烈们的奋斗换来了我们的今天,历史的前进是大势所趋。那些开历史倒车的人,必然会失败。我们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铭记历史,珍惜今天。
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青年都是一样的奋斗,一样的在激流中前进。巴金先生给《家》的初版代序起的题目是《呈献给一个人》。那时巴金先生写这部书,一定希望有更多的人看见。我个人认为,《激流》更大的价值在于被后来人看见。正是由于《激流》的面世,才让我们这些人能清楚地看见那个年代那些人的悲欢离合,真实地了解那一段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