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是一朵闪亮的小火苗。我们不希望它轻易熄灭,更不希望它变成燎原大火,进而将一切信心和力量烧成灰烬。——渭水徐公
(一)论日更的必要性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致命的问题,身为一个写作者,保持每天更新,到底有没有必要呢?
事实上,现在许多写作者对日更的执念,几乎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朋友圈里的“21天让你爱上日更”之类的训练营,早就已经多如牛毛了。很多作者希望自己能日更,但却对自己的恒心不抱希望。因此,他们不惜主动向导师交出押金,然后让导师挥起皮鞭,监督自己将这个任务完成。
在有导师监督的日子里,他们真的突破了自我,然后咬牙完成了日更的任务。在取回押金后,一部分人继续日更。另一部分人则开始彻底放松,然后将之前的习惯彻底抛在了脑后。
将日更习惯坚持下来的人群,也并非铁板一块。每一天,都会有人因为怀疑、疲劳、厌倦等原因,日更带来的光芒渐渐褪色,最终成为了一种负担。
写作之路遍地荆棘,能一路走下来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无数的人迷失在中途,他们选择了“弃文从武”。干什么都行,反正是别再让我天天写作了!
这背后的问题,其实不难看清楚。他们的问题在于,在自己得益于日更之前,便提前遭到了反噬,进而过早透支了写作的能量。
(二)要不得的完美主义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日更?
日更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如果每天都坚持写作,手法就会更加熟练,这样的话,通常不会在面对选题时,因为“手生”而无话可说。坚持每天都码字,其背后最大的目的,其实就在这里。
如果我们在读书、看电影、看纪录片,或者在接触其他事物的时候,突然灵光乍现,涌出了一堆不吐不快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拿出手机,将此时的思维碎片记录下来,进而使其成为当天的日更内容。由此看来,日更可以用来丰富写作素材。
综上所述,日更这种形式,原本应当是非常随意的事物。只要日更言之有物,就是合格的日更,它的形式反而不那么重要。写了,就比不写强。
但我见过无数作者,在写日更的时候,总是畏首畏尾。他们在正式下笔之前,突然变成了受苦受难的普罗米修斯,然后开始了对自己的灵魂拷问:如果我日更写得不够好,怎么办?如果我写的东西被人耻笑,怎么办?如果我写着半截,就写不出来了,这算是写了还是没写,这怎么办?
这种完美主义,最最要不得。无论是写真正的约稿,还是完成普通的日更,都没这个必要。正确的写稿方式,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写出第一稿。在冷却一两天后,再回去修改。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如果第一稿就想写出完美无缺的稿子,基本不可能。
王勃在写《滕王阁序》时一挥而就,但谁又能知道,他到底是否提前打了腹稿呢?
(三)无用的日更仪式
在写作的圈子里,有意思的案例每天都能见到。我见过一个朋友,在2018年的元旦前后,给自己立了个flag:“不坚持日更一年,不换头像”。
结果一星期之后,她又发了条朋友圈,“去它XX的,老娘不日更了。爱咋咋地。”(大致是这个意思,具体怎么写的,我给忘了)
后来我仔细一问,才知道这背后的原委。原来,她在开了知识星球,独自日更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单约稿。整整花了一个星期,她才把这篇约稿写完。长出了一口气之后,她突然想起来了自己的日更flag。
可当她打开知识星球时,第一眼就看到了置顶帖,那是她热情洋溢的第一篇日更。距离第二次星球日更,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
当时她心态就崩了。这种情况倒是好理解,有些时候,想要压垮骆驼,真的只需要那么一根稻草。
很多人会在新年立下目标,他们打算坚持做下去一件事。但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中途放弃了自己的目标。只不过,这次的打脸来得比较快而已。
我在洞悉了事情的原委后,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既然她在写正式的约稿,每天也在输出、修改文字,这到底算不算在继续坚持日更?
如果我们回溯上一段的内容,就不难发现:日更是为了维持输出的熟练度。因此,只要每天都写出了新东西,就该被视为在坚持日更。
日更的意义,在于养成习惯,而不在于维护繁琐的仪式。为了完成这套仪式而日更,无疑是最没有意义的事情。
(四)我对日更的看法
一个人是否日更的判定标准,在于他是否坚持输出了文字。至于他输出了什么,输出在了哪里,如何输出的,这根本不重要。
如果太过注重日更的仪式感,这很可能会占用大量的精力。最终,这种形式化的日更,往往会将一个人的耐心彻底拖垮,进而使其走上“弃武从文”的歧路。
(完)
微信搜索“吃书达礼”,回复数字“0”和“投稿”,可获得全部知识变现资源。
网友评论